生了孩子后才知道,想要做個不發火媽媽,真的是太難了
文/蘭媽談育兒
昨天晚上還沒有入睡前,寶媽麗麗給我發來信息:「我覺得自己就是一個特別差勁的媽媽,一點也不合格」
一聽這話,作為一個「過來人」媽媽,憑直覺就知道:這肯定又是被孩子給氣的
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麗麗昨天晚上為了哄她的兒子睡覺,不得已把手頭上的工作暫時先放下
可是,故事講完了,游戲玩好了,催眠兒歌也唱了好幾首
但是,麗麗的兒子就是各種 鬧騰,怎麼也不肯睡覺
一想到那份還沒有完成的文件被 擱置,還有一大堆的家務活等著去做,麗麗的火氣就再也控制不住了
她忍不住對兒子 怒吼一頓,并說了一句本不愿意說的話:「再不好好睡覺,我就把妳丟到門外和狗去睡」
這句話說完之后,孩子很明顯就變得安靜下來,但同時也被怒吼聲嚇到了
不一會兒睡著后,麗麗還可以 清晰地看到孩子眼角掛著眼淚
那一刻,本來就心善柔軟的麗麗再也繃不住了,她一邊心疼孩子、又一邊憎恨自己
一整個晚上,她也因為這種強烈的 負罪感被折騰得徹夜難眠
其實,親自帶孩子長大的媽媽都知道,想要做一個「不發火」的母親,真的是太難了
每一位母親,也都希望成為那個溫婉爾雅的好脾氣媽媽
可是,孩子的成長總會遇到很多 層次不窮的問題,而生活的 一地雞毛也不會就此停止
當各種壓力和勞累加在一起時,也總是會在 不經意之間,把糟糕的情緒都積攢在某一個角落,并且不停地 侵蝕著內心,直到遇上某件事情成為了情緒的發泄口
所以,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我們一定要意識到,媽媽也是一個普通人,讓她們不發火、沒有情緒,顯然是不現實的
那麼,當帶娃帶到崩潰、或者媽媽發火時,正確的處理方法是什麼呢?
01
媽媽篇
前段時間,二胎寶媽哄孩子哄到崩潰連扇自己巴掌的視訊,在網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看到視訊里那位媽媽狂扇自己的一幕,心中也莫名地被刺傷了
5月25那天,該媽媽如往常一樣先送大寶去學校,后返回家中準備做早餐和各種家務活,可是小寶卻不停地哭鬧,怎麼哄也哄不好,媽媽便沒有控制情緒地對孩子怒吼
而被吼罵的小寶呢,哭聲也是越來越大了
也大概是哭聲換回了媽媽的 理智,她開始感到愧疚、也覺得委屈
于是,在情緒和愧疚的雙重壓抑下,便開始對自己狂扇巴掌
當時,該視訊所引起的反響也比較大
有網友說:「成年人的崩潰就在一瞬間」
有網友說「帶娃的崩潰,經歷過的都懂」
也有網友說「這位媽媽的做法有些太極端了,感覺也教不好孩子」
其實,并不是媽媽的做法太極端了,而是想要做一個不發火的媽媽太難了
有很多媽媽的自我愧疚、自我委屈,其實就是在于把母親這個角色定義得太完美了,總覺得完美母親就是把孩子照顧得 無微不至,非要大家都拿出「世上只有媽媽好」的贊賞才算 合格
但其實呀,孩子的教育從來都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爸爸不僅要參與其中,還要發揮父愛的 價值,如果媽媽總一個人把教育這件事情 獨攬下來,生活中的 精力、和 情緒自然也會更高一些
所以,在養育孩子這條路上,媽媽篇的自我情緒處理方法就是「別做完美媽媽」
適當地跟爸爸撒撒嬌、跟孩子偷偷懶、給自己放放假
在用心照顧孩子成長、努力教育孩子的時候,也不要忘記把自己愛護好,一個家庭、一個孩子的成長,所看到的、所希望的,也是媽媽臉上那溫柔的笑容、幸福的容顏
這就像是棉花糖一般,看起來就輕飄飄、軟綿綿的~
02
爸爸篇
在沒有生小孩之前,我一直認為媽媽這個角色就應該 溫柔善良、偉大、有 包容性
然而,等到自己真正為人母之后才知道,那些所有美好詞匯的 母愛光環,其實恰恰就是這個社會給媽媽這一角色帶來的「束縛」
和狂扇自己巴掌的二胎媽媽相比,很多崩潰并不是極端、也不是性格太差,而是她們真的被累到撐不住了
鄰居小美就是這樣一個媽媽
她生小女兒的時候,大女兒上幼兒園小班
也大概是從那一年開始,她每天早上抱著妹妹送姐姐上學,無論 刮風下雨、酷熱寒冬,都是如此
每逢下班回家的小巷也經常看到這樣一幕,她一手抱著妹妹、一手拎著剛買的蔬菜水果,而年幼的姐姐,則是拽著衣角、背著小書包在身后 小心翼翼地走著
看到如此雙手雙腳、甚至衣角都不能閑著的場景,我時常就在 感嘆:母親太偉大了
可是,媽媽也是普通人、也是有情緒的
大概是兩個孩子照顧起來真的是太累了,小美家里也經常可以聽到各種哭鬧、和崩潰聲
有時候,隔著樓層都能聽到「別哭了,再哭我就把妳丟到門外去」的 吼罵聲
這些話,恰巧還被樓區的幾個大媽聽到
于是,小區里就經常聽到有人議論:小美脾氣太差
有人說「動不動就吼孩子,那麼小能聽懂什麼」
也有人說「妳看她,平時都不怎麼帶孩子出來玩,光把孩子關在家里面,那孩子能樂意嗎」
其實呀,這些大媽所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
有一次,小美抱著妹妹帶姐姐去廣場玩兒,就是給妹妹 擦個嘴的功夫,姐姐就從台階上摔了下來,當場眼睛被磕得鮮血直流
那天回家,不僅被公公婆婆打電話 指責沒把孩子帶好,就連丈夫也滿是 抱怨說「以后要是留個疤了,孩子該多自卑」
天知道,比起公公婆婆的指責、丈夫的抱怨,最愧疚的還是小美
作為母親,她也是第一個希望孩子 健健康康、快快樂樂
可是,就是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孩子出了事、受了傷,她也 愧疚地直扇自己巴掌
她甚至說出無數個假設:「如果不離開姐姐視線,如果不帶她們出門,如果去平坦的位置玩……是不是就不會摔傷了」
那一刻,我也明白了,原來小美曾經每一次發怒的 撕心裂肺,直到如今狂扇自己的行為極端,其實都有一份被累到撐不住,還有愧疚感
如果生活不那麼累、身后還有依靠,我想,小美也不會那般崩潰
其實,教育孩子呢,就像是在 鑄造一棟高樓一樣,需要時間、精力、創意、方法、還有力量,一人之力猶如登山一般看不到盡頭,只有 各司其職地發揮所長,才能讓高樓大廈站穩在城市中心
成立一個家庭不易,養育一個孩子更不易,爸爸上班掙錢辛苦,媽媽帶娃照顧家庭也累,爸爸愛媽媽,媽媽也愛爸爸,爸爸媽媽一起愛著孩子,這便是一個家庭最幸福的模樣~
那,爸爸篇的情緒改善方法有哪些呢
•比起孩子頑劣,媽媽更需要心靈安慰,多說一些「辛苦了」、「妳歇一會、我來」的話
•如果不知道如何照看孩子,可以每天陪孩子玩一些親子游戲,以此來提高親子關系
•下班后多跟媽媽聊一聊孩子,通過「把話說出來」拉近距離,及時做好不讓「壞情緒」過夜
•擔起「家庭煮男」角色,買好日需用品,減去媽媽照顧寶寶之余還要逛菜市場和超市的疲勞
•給媽媽煮一碗面,就可以讓那個「傻女人」開心很久,哪怕日子再苦、生活再累,也值了
03
老人篇
在我所體會的母愛角色 束縛里,最讓人感到無力的,莫過于給媽媽帶來的太多苛責
比如:
孩子淘氣做錯了事情,媽媽不能批評、吼罵,不然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傷害,甚至帶來一輩子 揮之不去的傷疤陰影
媽媽的話決定孩子的格局,媽媽的嘴影響孩子的一生,媽媽的反應決定著孩子的智商
……
正是因為如此,在這樣相對于壓抑的環境下,很多媽媽其實都生活得比較 擰巴,甚至孩子發火的時候還要忍著,害怕被左鄰右舍說三道四,也害怕會陷入深深的 自責,擔心給孩子造成 心理陰影、成長傷害
其實呀,在這份擰巴的生活里所有媽媽都無需自責,因為被壓抑的情緒并不會消失
來說說我的故事吧
有一天早上,我抱著小女兒,手拉著大女兒去上學
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雨,為了不讓孩子們都淋雨感冒了
無奈途中又趕緊回家給孩子們換衣服、取雨傘
可能受到突然降溫的影響吧,大女兒到學校剛吃完早飯就吐了
另一邊,還沒有帶小女兒返回家中的我,無奈只得折返去接大女兒
結果,回到家后沒一會,兩個孩子就為了一個玩具妳爭我搶
看著一堆的家務活、也有兩個孩子不斷制造混亂的一幕
我放棄了打掃衛生的想法
于是,便想著先把早飯做好了再整理家務
可是,小女兒這個時候又開始哭著鬧著要抱抱
哄了好幾次都沒有安靜下來時,慢慢地,情緒也就開始有些 焦躁了
再看看懷里 連話還說不清的幼女,我不停地安慰自己「她們能懂什麼」
接著,就是無奈地一手抱著小女兒、另一手準備做早餐
分身乏術的情況下,以往20分鐘的早餐足足消耗了1個小時
等到吃早飯的時候又是 不安生的另一番場景
「不吃」、「搖頭」、「玩筷子」……
終于,好好的一頓早餐,成功被孩子們推搡到地上
低頭看了看后,情緒再也控制不住了
而接下來的畫面呢,就不用過多描述了……
那個時候我也一直在想,如果家里有個老人搭把手,該多好呀
有時候,成年人的崩潰其實真的就是在于一瞬間的事
因為,壞情緒都是從所有的小細節逐漸 積累起來的
而教育孩子的所有壞情緒,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其實大多數都是源自于帶娃的 精力不足
要知道,多一雙手、多一份力量、也多一份堅強后盾,家里面有老人的這支力量就不要再晾著了,趁著兒女需要的時候能幫一把是一把,先有著 雪中送炭的恩情,才有了年老后承歡膝下的幸福
家,是一個人心靈上的溫暖、生活的港灣,先把家先經營好了,后面的生兒育女、家庭事業才會跟著蒸蒸日上,這大概就是家和萬事吧!
---------------------
我是蘭媽,專注于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實例,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蘭媽談育兒一起學習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