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退休還是辭職,接受3個潛規則,別弄丟自己的人品

古人說:「一入宮門深似海。」

職場潛規則,古來有之,如果不悟透,就難以混下去。

新時代,職場上的人越來越多,規矩也層出不窮。作為一個退休或者辭職的人,應該掌握以下三點,善始善終,別丟了人品。

01

第一條潛規則:「好馬不吃回頭草」,你再回原單位,難以受到歡迎。

在體制內上班的張叔,二十多歲時,是家鄉某鄉鎮的干部。他的文章寫得好,很快被鎮長重用了,又被縣長看上了。

張叔做了三年縣長秘書,然后去了市里。

在四十歲的時候,張叔回到家鄉做了鎮長。一些老同事都說:「我們盼星星,盼月亮,終于盼來了你。」

顯然,張叔繞了一個圈,回到家鄉是非常受歡迎的,其根源是——提拔重用了。

如果你離開單位,卻沒有混出名堂,不得不委屈自己,回到原單位,做同樣的工作,甚至降低了職位,多半會被人瞧不起。

就是退休的人,被返聘,也不太受歡迎。有一些年輕人會認為,這個老太太、老大爺,居然來搶飯碗。要是長期被返聘,就有霸座的嫌疑。

除了非常重要的技術崗位之外,被返聘,被拉著回到原單位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果你要回原單位,除非是「更上一層樓」。

離開單位之后,活得更加精彩,是你的使命。萬一活得不夠精彩,那就忍一忍,熬過一段時光,總會好起來的。

有一個道理,叫「不破不立」。打破原有的工作和生活模式,本來是為了「立起來」。經歷了重新找工作或者融入新生活的磨礪,你就脫胎換骨了。打道回府,是沒有必要的。

02

第二條潛規則:「人走茶涼」,騰退辦公室、退出工作群,安靜地離開才是最大的體面。

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講過一個故事。

楚國的邊緣有三個縣官:一個為官清廉,卻不被上級喜歡,他離任時,連船都租不起,人們笑話他「笨」;一個抓住時機,巧妙地索求錢財,人們認為他有本事,歡送他離開;一個無所不取,還用錢討好上司,接待富豪,供養小官吏的子女,他離職后,去了京城任職。

不同的做官方式,引起了不同的反響;不同的離開方式,也是如此。

有道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第一個縣官才是我們值得點贊的,可惜人們沒有看透。如果縣官是你,真正做到了問心無愧,那麼離開的時候,就要保持安靜,一旦引起了各種議論,反而把努力打造的人設弄丟了。

我的同事老牛,一直是單位里的專家。他退休的時候,整理了很多的資料,還反復交代接手的人,一定要保管好,如果有疑問,就打電話,他有空一定會過來作指導。

老牛還決定,自己在工作群里,繼續「潛水半年」,萬一同事們遇到了困難,自己也能及時解答。

一晃,大半年過去了,單位不僅換了一把手,連接手老牛工作的人也換了。一大堆資料,隨意擺放著倉庫里,灰塵也很厚了。

可能讓老牛最無法接受的是,他被踢出工作群了,事前也沒有人提醒。

多數「回頭」的期待,是以失望告終。

做人問心無愧就可以了,不要過分地熱情。就是請老同事吃頓飯,也顯得多余。離開就要「干凈利落」,不必舍不得,放不下。

要這樣想,接手工作的人,會做得比自己更好;外人對自己的評價,經過一定的時間,就銷聲匿跡了,別太把自己當一回事。

03

第三條潛規則:「職場沒有真朋友」,非必要不聯系老同事,讓關系自然淡化。

有兩個典故:山中梁宰相,樹下漢將軍。

南朝梁時的陶弘景,和梁武帝有交情,他隱居深山時,梁武帝還常常把文件送給他看,討教治國的方法。

東漢時的將軍馮異,功勞很大,但是聽到其他將領夸夸其談的時候,就躲到樹下,不予理會,因此更加被劉秀器重。

一個有本事的人,遠離職場,還是有人拉著他去關注職場,甚至做職場上的事情。這份「器重」,實在難得。

作為一個離開單位的人,應該懂得,「典故」并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多數的老同事會忘記你,甚至重逢的那一刻,都想不起你的名字了。

特別是一些有過節的同事,會繞道而行,壓根不想看到你。

叢林法則告訴我們,同事關系是競爭關系,不是朋友關系。真正的朋友,少之又少,畢竟利益沖突擺在眼前。

誰都不麻煩誰,這才是真正的尊重。

04

一個人的好人品主要體現在離開之前的一段時間,而不是離開之后、之中。

建議你,做好這幾件具體事。

一是提前一段時間發出離開單位的信息,并且主動做好交接工作,哪怕單位虧待了你,也不要有任何破壞[性.行.為]。

二是和上司溝通,找到最好的離開方式;上司希望你提建議時,要旁敲側擊地說幾句,不要拿著雞毛當令箭,更不要把工作中的怨氣、苦水倒出來。

三是主動和一些客戶說清情況,也不要去和原單位有業務關系的單位去任職,更不要透露商機。

四是客觀地評價周圍的人,有過節的人,也要握手言和。千萬不要翻舊賬。

離職就是人生的新起點,而不是人生的終點,人品好了,路才好走。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