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給孫女4000元壓歲錢,哪料被隨手一扔,寶媽:她眼里只有玩具
文/蘭媽談育兒
壓歲錢,或多或少,都隱含著親人的心意,還有來自家人的祝福
春節將至,小朋友們又可以開開心心收紅包了
這本來是 喜氣洋洋的期待時刻,和單位同事聊天時她說出了 積攢已久的心里話
同事小李告訴我,現在的新年紅包已經失去了以前的淳樸,包個紅包就像送禮一樣讓人有壓力
打個比方,某親戚給了妳家孩子500元紅包,而她家有兩個孩子,那麼就少不了1000元的紅包(每個紅包裝500元),并且這些還只是孩子的壓歲錢,還不包括走親戚時的酒水錢
還有朋友會直接抱怨,每年辛辛苦苦掙錢回家過年,妳買些東西、我提些東西,都是直接給商場做生意了
其實,親戚之間串門走的熱鬧、聚的是情義,給孩子紅包這件事情,也是長輩給晚輩送上祝福和心意
而紅包的金額多少,對于多數人來說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圖個新年祝福、互相見面的開心熱鬧
話雖如此,可有的時候紅包金額多了也是一種壓力
奶奶給孫女4000元壓歲錢,哪料被孩子隨手一扔
來自山東的寶媽小陳,女兒萌萌今年已經5歲了
說起即將過春節收紅包這件事情,小陳的臉上寫滿了「壓力」兩個字
怎麼回事呢?原來,萌萌去年春節收到了奶奶的一個「大紅包」,里邊包了4000元錢
當時年僅4歲的萌萌拿起紅包看了看,然后就隨手一扔,大概也因為數目多了,紅包一經扔出,馬上就下起了現金雨
看著一張張現金飄落在地上,萌萌甚至還嫌礙事,把蓋住玩具的幾張現金隨手扔進垃圾桶
這一幕,可嚇壞了小陳,趕忙對著孩子教育說「妳這孩子眼里只有玩具」
話音剛落,奶奶就接話說:「妳趕緊替萌萌先收著紅包,她這一臉視金錢如糞土的模樣,哪里有妳們小時候收壓歲錢時的驚喜」
壓歲錢本來就是對小朋友美好祝福的一份 情懷寄托,可現在孩子的壓歲錢紅包,似乎跟過去的年味一樣,回不到當初,也失去了原本的味道
有位朋友就告訴我,她和丈夫在外面奮斗了一年,一年到頭的 禮尚往來、經濟開銷,到了來年開春后甚至連自己孩子富裕都沒有
還有一些朋友,為了「套路」孩子的一些壓歲錢也是 煞費苦心,像萬元的天價烤魚看起來是一個搞笑段子,卻也反映了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
即為,現在的小朋友普遍都缺乏金錢觀,如果萬元天價烤魚說拿就拿,那將來會形成怎樣的消費觀呢
小陳的故事,同樣也讓我陷入了一段回憶
記得小時候最期盼的事情就是過春節,穿上新衣服,把收到壓歲錢放在兜里 小心翼翼保護著,哪怕和伙伴們玩得 上躥下跳,也會時不時地摸一摸才能心安
有一次春節,還發生了一件如今回憶起來能 破涕為笑、又 憂傷的事情
11歲的時候,老媽給我買了一件衣兜在后背的棉襖,當時還被爺爺奶奶打趣說「這就是專門用來收壓歲錢的」
那一年, 通情達理的爸爸也覺得我長大了,可以自己去保存收到的壓歲錢,為了紀念 與眾不同的一年,他還給我了50元壓歲錢(這是老爸第一次給我壓歲錢)
穿著新衣服、握著老爸第一次給的壓歲錢,仿佛走路都帶風、空氣都是甜的
沒過兩分鐘,堂姐也穿著漂亮的新年衣服找我去放鞭炮,為了保護好老爸給的壓歲錢,我讓堂姐幫我把壓歲錢裝在后背的衣兜里
可那個時候正是貪玩的我們,誰也不愿意多浪費幾秒鐘,堂姐也是隨手把壓歲錢往我帽子里一裝
就那樣,在貪玩的年紀里誰都是滿身活力, 上躥下跳、妳追我趕,等到吃團年飯的時候老爸看著滿手漆黑的我,問了一句「給妳的壓歲錢呢」
當時,我還 樂滋滋地說「堂姐幫我放在帽子里了」
老爸聽后,在我帽子里翻了又翻,結果什麼也沒有
他開始有些嚴肅了,帶著不滿的語氣說「妳放在帽子里跑來跑去,肯定是被風刮跑了」
關于老爸的嚴肅,當時我并沒有埋冤,更多的是自責,因為50元錢,在當時可是不少的數目了
而從那以后,我再也沒有收到過老爸的壓歲錢,每年收到其他親戚的壓歲錢也會乖乖上交給老媽
同樣都是收壓歲錢,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有種視金錢如糞土的感覺?
在以前,壓歲錢就是壓歲錢,即便是沒有紅包的儀式感,也能激動好幾天
可現在,壓歲錢比以前翻倍,還有獨特風格的紅包裝飾,也沒有什麼驚喜感
關于以前和現在的不同,我覺得最大問題就是時代在變遷、觀念也在改變
比較明顯的一點,以前的春節是傳統,現在的春節更像是送禮
小時候過春節,對于孩子來說就是 一年一度最期盼的日子,可以穿新衣服、收壓歲錢,還可以吃很多好吃的、玩好玩的鞭炮…
而這些,在如今的時代早已是尋常得不能再尋常了,想穿新衣服、想吃好吃的,也不再是節日化,什麼時候都可以滿足孩子的需求,就連壓歲錢都是別人給100,就要回禮200
再來說說以前的春節傳統,那個時候規矩比較多,團年飯前不能吃灶台前的食物,初一不能回娘家拜年,大年三十還要守夜
現在的春節就有些不同了,吃喝隨意、團聚隨意、也沒有跨年守夜,團年飯后就開啟了四方八路的走親戚和「送禮」之路
前些年,因為沒車一直都是跟著大部隊一起竄門走親戚,來到外婆家時剛坐幾分鐘,就被催促著「趕緊走,他們等著」
臨別之際,外婆哽咽著說「妳們要是來一下,還不如不來」
看到外婆的滿頭白發,我明白了,有家的感覺就是春節
而以前和現在的對比,讓我體會到一種感覺,那就是「越容易得到越不懂得珍惜」,以前的春節雖然傳統、規矩也比較多,但先苦后甜才是真正的品味人生
所以,同樣是收壓歲錢,現在的孩子多了一份紅包儀式、卻少了春節氣氛
想要孩子重視壓歲錢,除了金錢觀培養,傳統+儀式感也少不了
說起孩子過年收壓歲錢紅包這件事,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不重視壓歲錢就是因為日子過得太好了
其實,這就是缺乏金錢上的一種意志迷茫,對于孩子來說,壓歲錢就是一個紅包,而紅包的作用是什麼呢
曾經,我問6歲侄兒「妳手里那麼多紅包,準備怎麼用」時
侄兒一臉 詫異地看向我,想了想之后又搖搖頭
看著侄兒對壓歲錢 無欲無求的樣子,我又問他:「難道妳不想買玩具,不想吃好吃的嗎」
侄兒告訴我「這些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經常給我買,我已經有很多了」
聽到這里,我頓時就 恍然大悟了,因為沒有所求,所以也就沒有所欲
當孩子所需之物 應有盡有時,他們對金錢的需求和價值認知自然就會降低
這就是缺乏金錢觀
而孩子對壓歲錢紅包的不夠重視,除了缺乏金錢觀的 主觀認知之外,還有來自對春節的 傳統+儀式感缺乏
當孩子感受不到春節的傳統、和 與眾不同的儀式感時,春節的存在就會 索然無味
而對于孩子來說,春節自然也就跟尋常日子沒什麼不同,那麼從意志到心靈上自然也不會去重視
所以,培養孩子對春節壓歲錢的重視感,除了主觀上的金錢意志培養,還要注重春節的傳統和儀式感
關于這些,我們可以分為兩個大方面去影響:
第一,傳統方面:重視春節特色
傳統春節是農歷的歲首,也是古老傳統里比較盛大的一個節日
新年即將要來到我們的身邊了,在告別過去比較特殊的一年里,想必家長們除了重視孩子對壓歲錢的金錢觀培養重視之外,也希望讓孩子體驗與眾不同的年味
那麼,一個有意義、又有快樂的年味春節,莫過于回歸傳統的那些風俗習慣、和傳統特色了
有個同事告訴我,一定讓小孩經常回到農村去體驗生活,否則他們長大后可能連韭菜和小麥都分不清
同樣的道理,孩子能不能重視春節、繼承文化傳統,也可以從帶著孩子回老家過節開始滿滿培養
在那里,孩子能體驗到不一樣的傳統習俗、人文環境,這些都會影響孩子重視春節的一種情懷感染
比如,帶孩子逛集市買年貨,春節穿紅衣服,貼對聯、剪窗花,大年三十守夜,以及拜年說吉祥話等等
雖然現在大多數地區都不允許放鞭炮了,但絲毫不影響春節傳統、以及習俗帶來的年味和快樂
如果實在不知道如何讓孩子重溫當年的那些年味兒,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折紙、做花燈、剪窗花,這些有趣的手工制作比較符合孩子的貪玩和探索需求
大年三十也可以陪著孩子一起看春晚,當我們真正放下手機陪著孩子享受年味的時候,妳就會發現和孩子之間的春節快樂有很多
第二,儀式感方面:體現紅包價值
有一年春節的前幾天,表姐忙不過來時,把她的女兒笑笑送來讓我照顧一天
考慮到快要過春節了,我帶著笑笑去挑新年禮物,并且還告訴她「過年有驚喜哦」
笑笑一臉稚嫩地盯著我問「小姨,是什麼驚喜呀,先告訴我嘛」
我拿出提前左挑右選的精致紅包,指著它說「當然是給小可愛們包紅包啦」
沒想到,笑笑不僅沒有驚喜,反而沮喪地嘟嚷著「我還以為什麼驚喜呢,如果是我最喜歡的芭比娃娃就好了」
那一刻,我明白了
小朋友的快樂就是那麼簡單,喜歡他們喜歡的東西,也只有喜歡的東西才能體現節日的 儀式感、和 氣氛價值
所以,春節紅包的形式不止是紅包,可以是孩子喜歡的芭比娃娃、仿真廚房玩具,也可以是孩子 朝思暮想的某一份需求
把這份禮物放在一個地方,然后把禮物的所處位置,留點懸念地寫在卡片上并裝進紅包
這種帶著探寶懸念的卡片,既體現紅包價值,又可以避免孩子因為金錢觀缺乏而視金錢如糞土的隨處亂扔
不過,這種以興趣為主的對號入座實物是比較適合小朋友,挑選禮物不需要太貴重,符合孩子的興趣即可最大化紅包的價值
而對于上國中、高中、或大學的大朋友來說,他們有自己的需求、愛好和主見,這個時候壓歲錢就是最好的紅包方式
只不過,為了避免尷尬、體現壓歲錢的價值,最好和親朋好友們統一數額,大伙們都準備100、200的紅包,沒有所謂的攀比,也沒有所謂的紅包壓力
那麼,關于春節給孩子紅包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