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空有夢想、卻不愿努力?這可不是「沒有上學的料」

文/蘭媽談育兒

夢想不是金山銀山,是需要我們一粒一粒去播種的種子,未來是屬于蔥籠的綠洲,還是一片荒漠,就看妳怎麼去開墾了!

有位媽媽留言說:

「我的孩子,她其實并不滿意自己的成績,也特別希望可以把學習學好,激情澎湃過后卻從來不付出行動,這要怎麼辦呢」

像這位媽媽的留言,其實生活中有很多孩子都存在這種情況,包括我的女兒也是如此

還記得,女兒剛上一年級的前半個學期

每次考試滿分的同學都會得獎狀,有些孩子甚至還拿著兩張獎狀

這讓女兒見了很是羨慕,她暗暗 下決心: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爭取考上100分

孩子有如此 志向,作為老母親的我自然是欣慰又感動

孩子有 學習動力這是好事,就看接下來何時能開花結果了

可是,每一粒種子可不是播種就能坐等收獲,孩子的夢想也是如此

當初,女兒 激情澎湃地說「我要考100分」的時候,我就覺得下一步是不是需要付出些什麼呢

可是,空有一個成為學霸的夢想、卻不為之努力的悠然,不知覺,讓我們這些做父母的開始天天盯著、看著

而結果呢,當初的夢想有多強烈、現在的反抗就有多強烈,孩子也把他們的 心思似乎都放在如何跟家長對著干,偷偷地玩上

為什麼孩子空有一顆夢想、卻不愿意努力?曾經一段時間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奶奶告訴我「孩子將來吃哪碗飯都是注定的,這就是沒有讀書的料」

再回頭看看那個 一邊寫作業,一邊吃一點、喝一點、再玩一會的女兒,我也懷疑過:「是不是沒有讀書的料」

終于有一天釋然了

那一個寒冷的晚上,我又感冒了,醫生建議平時可以通過運動來增加 免疫力

于是,我就做了一個決定:以后每天早上送完女兒上學后就去晨跑

到了後來,要麼是「太冷了,算了」,要麼是直接「忘記了」

直到女兒說「老媽,妳不是說每天早上晨跑嗎?怎麼不跑了,還總是說我,真是的」

原來,空有一顆夢想、卻不愿意努力?這就是生活的一種常態,成年人都不容易突破,又何況小孩子

這就像,我們每天都有賺很多錢的夢想,卻也沒有計劃好如何去實現

如果要問孩子為什麼空有一顆夢想、卻不愿努力?我認為原因有4點:

第一:有沒有努力就能取得成功的自信

如果孩子連這一點自信都沒有,他們當然不會因此付出努力了,那些總說要好好學習、卻偏偏表現出一副 懶勁兒的孩子,恰恰也是他們在 掩蓋自己內心的自卑,他們覺得沒有能力去 力挽狂瀾,慢慢地,就開始什麼都不做了。

第二:知不知道該如何努力、取得成功

沒有明確目標的夢想=白努力,掌握努力的方向感也一直比成績要重要得多,如果孩子都不知道自己該如何改變現狀?如何提升成績?孩子再怎麼努力也會得不到 理想效果,甚至還會覺得自己太笨,并被現實打敗得不想再去努力了。

第三:有沒有毅力克服所遇的所有困難

學習并不總是會一直愉快、一路暢通的,甚至還需要在反復的 枯燥訓練中,去不斷提升自己的水平和能力,那麼當孩子感到困倦或疲勞的時候,他們是不是有 毅力去克服所遇的所有困難呢?如果 半途而廢自然是會前功盡棄了。

第四:學習從來都是在曲線中站穩腳跟

孩子有一顆 積極向上的學習夢想,這是好事情,但所有的家長也需要明白,就算孩子從現在開始努力,他們的學習成績也不會是直線上升,當孩子 再次跌倒發現努力并不明顯時,是不是能繼續堅持下去,這也將直接決定孩子是否能進入終決賽。

所以,孩子空有夢想、卻不愿努力?這可不是「沒有上學的料」,而是他們遇到了困難

一句話說起來簡單,實現起來是需要經歷很多事情,而孩子的學習也不是光憑一句夢想話就能 平步青云

請記得,做好孩子夢想的導師,指導他們逐一突破各種困難和障礙,這才是每一位父母最應該做的事情

那麼,家長該如何成為孩子的夢想導師呢?我覺得有3件事不能少:

01

目標分隔引導

很久以前,有兩個乞丐逃荒到 荒無人煙的偏遠山區

他們遇到一位釣魚老者的恩惠:一簍活魚,一根魚竿

其中一個乞丐, 想都沒想直接拿起那簍活魚就跑,剩下一個乞丐只好拿著魚竿

拿走活魚的乞丐,擔心另一個乞丐會搶魚,還故意把人家給趕走了

等到人都遠后,才放心地開始原地燒火烤魚

大概是餓得太久了,也可能是害怕另一個乞丐會回來搶魚吃,就把所有的魚 一掃而空

很快,老者贈予的活魚就剩下魚刺了

可是接下來該怎麼辦呢?在 荒無人煙的山區里,那位乞丐最后餓倒在 空落落的魚婁旁

另一個乞丐呢?他被趕走后,就繼續挨著餓艱難地往附近的海邊走去

可是太累太餓了,最后看到不遠處的 蔚藍天空時,也因為體力虛弱而暈倒了

後來,又有兩個在山間迷了路的人,同樣也得到老者的一簍活魚、一根魚竿

不過,這兩個人并沒有像那兩個乞丐一樣 分道揚鑣

他們選擇共同去尋找大海,并且每次餓了就煮一條魚來充饑

不久后,兩個人就來到海邊以捕魚為生,最后還擁有漁船、成立了各自的家庭

這個故事也讓我明白了,一份成就從來都不是 安于現狀學會計劃、突破目標才更容易獲得成功

為什麼很多孩子空有夢想、卻不愿意努力,其實,很多孩子就是沒有找到屬于他們自己的行為目標

這個故事可以講給孩子聽,也可以通過 目標分隔引導的方法來幫他們建立行為目標

比如,孩子的書寫能力比較差被老師吐槽影響批改作業時,我們需要把這件事情分隔為三方面:

1、書寫環境

2、書寫訓練

3、書寫時間

好的成長環境是孩子 節節高升的底氣,坐姿、握筆、包括學習桌都有影響,一個趴在桌子上寫字、和一個拿在手里寫字的孩子相比,哪個效率高、哪個態度正,一看就知

最后,就是書寫訓練和時間上的 勞逸結合了,之所以建議把目標分隔引導,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在過程中慢慢體會進步,而孩子感受進步的過程,還需要多一些關懷、信任和鼓勵

02

學習氛圍改造

有一位姓陳的媽媽,有一個兒子,一個女兒

女兒早年前就考進了華南理工大學,畢業后還準備繼續考研

兒子就比較讓人操心了,從上高一就開始產生 厭學情緒,不想上學、也不努力讀書

陳媽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終,她做了一個很多人都不敢想的決定:陪著孩子一起參加大學聯考

事實上,這已經是陳媽媽第三次參加大學聯考了

可已經51歲年紀的她,和 芊芊學子站在一起格外顯眼,但她從未膽怯、也一直努力著

陪兒子準備大學聯考那三年,陳媽媽也一直用自己的 言傳身教去激勵兒子

最終,那個一度陷入厭學的男孩也受到母親影響,成功考入市重點大學

陳媽媽的教育是成功的,她的成功之處就是 言傳身教,同時還有一雙眼界高的膽量和目標

當然,并不是鼓勵大家都去當一個陪讀父母,而是在孩子學習這條路上,我們要意識到家長 潛移默化的重要性

尤其是進入國中以后的孩子,他們的身心發育都逐漸進入成熟階段,這個時候再用以前的催促和包辦肯定會起到負面作用

所以,國中以后的孩子更需要家長的如何做去改變,而不是用評價的態度去糾正、審視

03

提高思想境界

能夠駕馭夢想并且遠航的孩子,身上必定包含四種能力:

•包含取得成功的自信

•知道如何努力、取得成功

•有毅力克服所有困難

•還能在曲線中站穩腳跟

顯然,這四種能力并不容易完全掌握,這是一個從播種到幼苗,再到成長大樹的過程,孩子需要空間和支持,家長也需要給予信任和等待

想要幫助孩子輕松地 駕馭夢想并且遠航,如果目標分隔是引導、學習氣氛是影響,那麼思想境界就是自我提高了

在我所見過空有夢想卻不愿意努力的孩子中,有一種孩子叫作 井底之蛙,他們的夢想很簡單

有一個叫牛娃的男孩,長得黑黝黑黝的,看起來很壯實

在《我的夢想》一節課里,老師問「同學們的夢想是什麼」

有學生說「我想當老師」

也有學生說「我想當醫生」

總之,孩子們的夢想都形形色色、各有所夢

等到老師問牛娃的夢想是什麼時,牛娃說「我希望可以養很多很多的牛」

沒錯,這也可以是一個夢想,但知識的力量始終是 無窮無盡,它可以載著我們 飄洋過海去學習更多的知識,還可以在創造中實現更多有價值的發明

所以,對于老師和父母來說,都希望孩子們可以通過知識實現不一樣的人生

孩子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讀好書,這就是夢想的一大思考,如果孩子都弄不清楚這個問題,那麼夢想之路也容易 迷茫模糊

也就是說,幫助孩子更好地在夢想之路上遠航,突破井底之蛙、提高思想境界,也是很重要的

那麼,關于孩子空有夢想、卻不愿努力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