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磨蹭不愿意動筆怎麼辦?記住3件事就行了(親試有效)

文/蘭媽談育兒

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孩子寫作業為什麼總愛磨蹭

從上周三開始,受到口罩影響女兒的學校就通知開始居家學習,經歷了幾天的 雞娃教育后,也再次把「 磨蹭」這個話題帶到桌面上

而說起磨蹭的娃,相信不用說多少,能懂的姐妹們都懂

比如

讓孩子洗個澡時,從走進浴室開始,不磨蹭個30分鐘,那就對不起「 拖延大王」這個稱號

明明15分鐘就可以完成的事,卻偏偏趁著不注意的時候非要拿一塊洗臉巾做實驗

可能會拿著洗臉巾在水盆里轉圈圈,也可能涂色后做 染色實驗

如果實在沒有東西可玩了,幾個玩具也立馬成了現實版的「浮力實驗」

……

和一個磨蹭的孩子 談計劃,那簡直就是一件飛升的上神劫了

說好了玩十分鐘就會回房間看書學習的娃

他可能一會兒要上廁所,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又要吃點兒零食

實在是沒有借口了,那看看旁邊的弟弟妹妹也是一件 趣事

可能推一推、摸一摸,也可能像一個什麼都懂的老師去不停地 指揮:「這樣玩、那樣玩,哎呀,妳真笨……」

就這樣,曾經說好了十分鐘要看書學習的計劃,也成功被拋向九霄云外了

當然,最讓老父親、老母親 傷神煩心的還是孩子寫作業了

別忘了,寫作業里還有一個終極boss叫做「攢著寫」

居家網課后,低年級學生的語文數學,就是看十幾分鐘可反復回放的視訊課

沒有了小組長催著收作業,也沒有了老師站在講台上的威嚴盯著

那簡直就是 放飛自我

明明語文老師8:20就發了課堂作業,女兒非 倔強著說「等會寫」

攢了一個又一個,最后加班加點熬夜到晚上21:00才結束了繁重的一天

如果說作業多?我覺得這就是典型的 自欺欺人

就拿課堂作業來說吧,平時在學校不到20分鐘就能寫完,在家卻足足寫了3個小時

這簡直就是給了我一個「大驚喜」呀

磨蹭如她,攢著寫作業不說,還磨蹭地根本不愿意動筆寫字

看不下去,隨口批評一句「同學們都交作業,就剩下幾個,妳可不能讓老師點名催促」

沒想到女兒聽后,還直接 振振有詞地說「我不知道怎麼寫,我也不想寫」

接著,就是坐在書桌前 扭來扭去、摔摔打打

那一刻,本來 平靜似水的內心被瞬間激起火苗,就差那麼一點點就要上演一場 嚎嚎大哭的場面

不過,關鍵時刻我平復了自己的心情

能夠在如此hold不住的場面還保持「理性」,這不是擔心會影響到 左鄰右舍,更不是自己作為育兒博主的包袱,而是作為一個成年人該有的理智,我也能深刻地意識到「把磨蹭的孩子打罵一頓根本不起效果,也會至少花一小時去收拾殘局」

就比如,他們會直接 破罐子破摔地撂挑子說「不寫了」,也可能會直接帶著情緒地亂寫作業,要麼是字跡 歪歪扭扭、要麼是 正確率降到冰點

很顯然,這些都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場面

自覺寫作業、并提高效率,這也幾乎是每一份磨蹭孩子背后的家長心聲了

沒錯,目標既然已經明確了,接下來就需要朝著這個方向去 努力前行

話歸正傳,火氣歸火氣,平復心情歸平復

最終,孩子的磨蹭和不愿意動筆,這還是要用教育力量來撲滅吧

那麼,面對磨蹭不愿意動筆的娃家長該如何理性教育呢?其實做好3件事情就夠了:

第一件事

不用去催,孩子需要在承擔中學會「自我負責」

有一個小男孩和同伴在一起踢足球

大家都玩得很開心,男孩每一腳也幾乎都使出了 洪荒之力

嘣咚一聲

糟糕!男孩把路邊一住戶的窗戶給打破了

戶主大概也被 突如其來的天降之禍氣到了

只見他 怒氣沖沖地來到孩子們面前,然后大聲指責說:「這是誰干的」

本以為大家都不會承認,沒想到男孩在人群中愧疚地站出來 承擔錯誤

可戶主并沒有因此罷休,而是執意讓男孩賠償受損玻璃的20美元

男孩聽到后直接 急紅了眼眶,他哪里有那麼多錢呀

知道自己闖下了大禍,也只好飛奔回家向自己的母親求助

而母親得知了 前因后果,并沒有 大發雷霆,也沒有跟著男孩去住戶家里賠償

她從抽屜里拿出20美元遞給兒子,并 囑咐說「這是我借給妳的,記得一年后的今天,要還清哦」

此后的一年里,男孩一邊讀書一邊利用空閑時間攢錢,有時做家務母親給零花錢,有時早起送報紙、有時還會到餐廳洗盤子……

一年過去了,男孩終于攢夠了當初從媽媽那拿的20美元,他開心地把錢交給媽媽,那一刻不光是男孩內心自豪、母親也因此感到驕傲

這個男孩就是後來的風云人物-里根

寫到這里,我也經常在想

如果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作為父母的我們又會做出怎樣反應呢?

我想,大多數家庭都會呈現兩種常見反應吧:

第一,先批評一頓、然后再帶著孩子賠償,希望借此可以長記性、避免再犯錯誤

第二,不批評,先帶著孩子趕緊去賠償,以此來體現認錯態度、責任意識

而兩種常見的教育反應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 共同特點,那就是在錯誤的糾正和責任承擔里,家長們都忽略了一個根本的問題,即為:自我負責

在身邊的很多教育經歷里,也經常聽到很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同樣一件事反復犯錯」,其實孩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他們的「 自我負責」觀念比較差,從內心的潛意識里也有一個聲音「不怕,有爸爸媽媽會催」

那,「自我負責」意識跟孩子寫作業磨蹭、不愿意動筆又有什麼關系呢?從教育的心理學上來說,這關系可就大了

「自我負責」,即為孩子的責任感,也同樣是行為、態度和計劃上的 后台支柱,當一個孩子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時,這就是自我負責的 關鍵力量,他們學會了獨立、學會了積極、也學會了自我負責……

所以,幫助孩子建立好學態度、樂學行為,就從孩子的自我責任開始培養吧!

第二件事

不用去吼,孩子需要在「自我負責」中慢慢成長

如果說,讓孩子擁有「自我負責」意識是建立好學態度、樂學行為的基礎

那麼,在「自我負責」中慢慢成長則是每一個優秀孩子的歷經

可是,對于一個「慢孩子」,家長總得需要一些妙招來引導教學吧

這個時候就需要記住了,讓孩子慢慢成長的關鍵就在于-別吼

居家學習那幾天,女兒不知道嘟囔了多少次「為什麼每天都有那麼多作業」

為了避免親子爭吵,我就開啟了道理灌輸模式「把學習做好才是妳現在最重要的事,要不然,以后……」

然而,嘴巴說的 口干舌燥,孩子依舊是 悠哉悠哉

而居家學習的第一天,雞娃教育讓親子關系幾度陷入僵局

到了第二天,夢醒時分,我也覺悟了

不再催著起床、洗漱、吃早餐,更不會提醒什麼時候看線上課程

為了更好地激發孩子的「自我負責」意識,我故意把iPad放到女兒的身邊,讓她聽到一聲接著一聲的群通知,并把聲音調至最高

如果聲音不起效果、不夠大怎麼辦,那好辦,iPad還會連上家里面帶著魔性的音響

如果是老師發的文字通知,那麼就拿著iPad大聲開啟朗讀模式:

語文老師(班主任):@全體成員,今天周末,不需要大家看學習視訊,有習題的在家做習題,沒有習題的同學,請在家認真讀課文、生字、背寫話,錄好的視訊直接上傳至每日打卡

數學老師:請家長提醒孩子完成今日作業,作業已經發在家校本里了

溫馨提醒:「目前已經有43個學生提交了12月x日的作業,還剩11個人沒有提交,請沒有提交作業的同學抓緊時間完成并提交,未交名單:……」

果然,經過這兩個方法的一番折騰后,我發現確實比催促、嘮叨管用多了

反正,我只是朗讀了老師發的群通知、順道把群通知的聲音調大些

當話里話外沒有了批評、嘮叨后,也就沒有了所謂的 親子爭論

而熊孩子這邊呢,聽到群里一條條信息的聲音(叮咚),看到一個個同學交作業的提醒

慢慢地,磨蹭的女兒開啟了深造模式,前幾天幾個小時完成一份作業的 低速,到了今天的效果已經 立竿見影了,至少不再小動作不斷、至少不會再出現「雞娃式」的無效爭論。

看來,讓孩子成長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們自己去慢慢成長!

記得有一次,我讓爸爸這個直男去輔導女兒寫作業,結果爸爸就拿著一本書坐在旁邊,然后說了一句「寫吧,我就坐妳旁邊」

然后,他就用書本擋著悄悄地在一旁看小說, 出乎意料的是女兒居然很快就寫完作業了,正確率高不高先不說,至少寫作業的態度沒有出現雞娃模式

那次后我也漸漸明白了,爸爸的 事不關己態度恰恰讓孩子形成了「自我負責」

大概也正是這種 誤打誤撞的清風拂山崗心理,仿佛越容易激起孩子對自我負責的行為和態度觀,而孩子的學習是需要從細節中慢慢發揮,成長也是需要從他們的「自我負責」開始的。

所以,孩子磨蹭時請記得:別催、也別吼!

第二件事

不用去盯,在孩子主動求助的時候「幫一把」

在孩子的磨蹭里除了缺乏自我負責意識的「不想做」之外

還有一種就比較現實了,那就是孩子可能就是「做不到」

「做不到」就是不會做,也是孩子學習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學習困惑,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就會做出一些 無關緊要的事情去緩解壓力

這就像是 成年人的我們,遇到一份文案沒有思路就會泡杯咖啡磨蹭半天,可能是在緩解焦慮不安、也可能是在尋找靈感

所以,在孩子磨蹭這條路上家長需要盡可能地理解,更需要注意不要嫌棄孩子

從小就是屬于急性子的我,至今每做一件事情都習慣把時間精確到分

故而,一看到女兒寫作業磨蹭、不愿意動筆時就覺得 白爪繞心

記得某心理教養書上說過,一個父母和孩子相處時最痛苦的那一部分,就是擁有不同的氣質

如今再回味這句話覺得真的是太應景了

當我不再「嫌慢」靜下心來看看寫作業的女兒時,發現她身上最大的問題就是「心里明白,手上不會寫、嘴上不會說」

曾經所謂的磨蹭也變得清晰可見

那些一邊要寫作業、還一邊要磨蹭的孩子,其實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就是他們對自己負責的過程,如果家長此刻介入幫助可能很快就完成了,但「幫一幫」也是需要有技巧的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幫助孩子學習也是如此,切忌直接說答案、講方法

我們可以陪孩子做一會「熱身動作」

比如:

首先,喝一杯熱茶(溫水),讓焦躁的心先安靜下來

接著,陪孩子跳會繩、跳會操、打會球,讓身心跟著輕松

最后,引導孩子再去讀一遍題,然后翻翻書、找找筆記,做題思路也就慢慢出來了

在孩子寫作業磨蹭的「不會做」里,其實大部分孩子都是屬于疲憊下的 疏忽焦慮,長時間的動腦和緊促時間,這些都可能會 干擾思路、降低做題效率,讓孩子在相對于安靜、獨立、有助于思考的環境下學習,這就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最后,教育孩子從來就沒有任何一個固定的形式和方法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孩子的成長教育也有所不同,教育也是從一邊遇到問題一邊不斷摸索出經驗的

因為,在教育這條路上父母和孩子都是屬于 初學者,所以大家都彼此彼此、誰也別嫌誰煩,一起去共同努力找到最合適成長的教育方法,至于方法嘛,這就是屬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啦~

那麼,關于孩子學習磨蹭這件事情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

我是蘭媽,專注于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實例,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蘭媽談育兒一起學習共成長!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