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盯著」就不學習,有些規矩非但沒幫助,還容易毀掉自控力

文/蘭媽談育兒

「讀書學習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志向和熱愛也是偉大行為的雙翼」

有位媽媽愁眉苦臉地說:

「我兒子都11歲了,看起來還一點也不懂事,半個小時的作業量,非要拖拉到二、三個小時,前幾天還發現他偷玩手機,奶奶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我給孩子定了規矩、還設定了獎罰制度,學好了可以玩手機,學不好就罰多久不能碰手機,可孩子非但沒有守住規矩,還總是偷偷地在被窩玩手機」

從孩子成長的心理學角度來說,立規矩就是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秩序感,能夠起到一定的 約束作用

同時,當孩子知道如何做、做到什麼程度時,那種清晰的 被期待 目標感 ,也會帶來滿腹的 安全感

規矩可以帶來秩序感、安全感,但如果規矩的本身就是一個「錯誤」,那麼規矩無法成為方圓不說,還會傷害到正在學習成長的孩子

春秋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準備效仿少數民族,把戰車改為戰馬,把士兵長袍改為不影響戰斗的短衣

可這一勵精圖治的改革想法,當下就遭到朝廷一眾大臣的反對

大臣們認為,效仿蠻族的戰馬、短衣,這 成何體統

而趙武靈王 力排眾議 的堅持改革,也讓趙國的士兵 勢如破竹 ,一躍而出成為當時的軍事強國

最終,趙武靈王打破 錯誤規則 的改革行為,也讓他贏得了國家的強大

錯誤的規矩需要打破才能迎來新的局面與突破,教育孩子也是如此

如果規矩本身可能就存在問題,那麼繼續堅持只會形成越來越難控制、越來越難管教的局面

所以,給孩子定規矩也是需要注意方法的,當規矩沒有效果時,就要考慮規矩的本身是不是有問題

關于給孩子立規矩這件事,最近我采訪了身邊的一些例子,發現很多家長給孩子立規矩時都會犯一些「錯誤」

其中,給孩子立規矩容易犯的5種錯誤,規矩本身沒有效果不說,還容易讓孩子失去自控力:

第一種錯誤:

把懲罰當成規矩

快要吃晚飯的時候,兒子偏偏要吃餅干、喝牛奶

一想到因為吃零食而不好好吃飯的糟糕情景,媽媽想都沒想地拒絕了

并制定規矩說:「必須要先好好吃飯,過后想吃零食可以視情況而定」

于是,得不到滿足的兒子開始不停地 糾纏、哭鬧

看到如此惡劣情節,媽媽 一氣之下 給兒子一頓胖揍結束了爭端,孩子抽泣著去吃飯

又或者,兒子總是趁著大人不注意的時候偷偷玩手機

媽媽為了防止沉迷游戲,定了個規矩「只要玩手機超過規定時間了,就罰妳一個星期不能碰手機」

立了規矩,卻又用打罵和懲罰來約束,這種把懲罰當成規矩的行為是最常見的錯誤

我們給孩子立規矩的本身是因為什麼?難道不是為了秩序感和安全感嗎?

如果我們把懲罰當成規矩,那麼孩子就會認為「我是為了避免懲罰而行動」

很明顯,避免懲罰而行動的方式絕不是為了「遵守規矩」,還有「躲貓貓」形式的不被發現

而這樣把懲罰當成規矩的逃避,并沒有鍛煉孩子 遵守秩序 ,反而還會 想方設法 地「偷偷來」

這就像是我們小時候上課偷吃零食、偷看小說,在家里偷看電視、偷吃零食一樣

所以,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不要設計懲罰

正確方法:

我們可以把懲罰變成「如果這周飯前不吃零食,周末就帶妳去喜歡的游樂場玩」

也可以對孩子說:「如果回家能主動寫作業,周末我們就可以看會籃球賽、打會游戲」

這些以激勵為主的規矩遵守,一方面可以維持良好的秩序,另一方面也可以轉移對零食和玩手機的 沉迷執著

懲罰制度和激勵制度,看起來似乎差別不大,但就孩子來說,當按時做某某事成為關注的目標時, 自控力 才會得到鍛煉,并把更多心思放在遵守規矩上

第二種錯誤:

制定單方面規矩

朋友家的孩子浩浩,今年9歲,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寫作業的積極勁兒

他的媽媽為了改變這個問題,就立下了規矩:

「每天最多只能玩30分鐘手機,成績漲了10個名次可以額外加30分鐘,成績下滑就禁止玩手機,等到排名上漲后才能歸還…」

本來以為遵守規矩就可以提高成績,不曾想,一個月的規矩遵守下結果卻 出乎意料 ,浩浩的成績非但沒有增強,排名反倒是下降了不少

對此,朋友感到 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這種為了遵守規矩而設立的附加條件,也是屬于為了「 避免懲罰」 和為了「 得到獎勵」 的行動

只不過,這樣的規矩是屬于家長單方面的設立,并非出自孩子自愿遵守的規矩,他們覺得這種單方面規矩只不過是為了「控制」

很明顯,孩子不愿意這樣去做,而家長非要孩子這樣去遵守的單方面規矩,是很容易引起親子間的「 權利斗爭

同時,當孩子被「不愿意這樣去做」的 情緒填滿 時,他們也會產生「我就是不想這樣去做」的 逆反行為

正確方法:

幫助孩子立正確的規矩、鍛煉「自控力」,需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立規矩時一定要 充分溝通

最好是讓孩子自己去設定一個規矩和時間,可以動手安排一個計劃表,再加上計時器和鬧鐘的提醒

如果孩子忘記了,家長適當提醒「是不是忘記了什麼事情」,當規矩成為自愿或自發行為時,行動的 積極感 、和 自控力 自然就來了

第三個錯誤:

把規矩變成「績效考核」

「每天回家主動完成作業可以獎勵星星一顆,飯后把碗洗了、睡前閱讀至少20分鐘還可以再得一顆,但偷偷看一次手機就要失去2顆星星…」

給孩子立規矩時您是否有過這樣的 附加條件 ,曾經的曾經,我還真這樣給孩子立過規矩

自認為效果很好地立了好幾條得星星、和失去星星的規定,可不管是得到星星、還是失去星星,孩子每完成一條都需要大人的配合來積攢星星

這種看起來如同公司發放年終獎的「績效考核」方式,最大的問題就是維持熱情,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星星的 喜愛不再

另則,如果得到星星的過程太辛苦了,孩子也容易產生 懶惰、疲倦 放棄

所以,立規矩的正確打開方式就是拒絕「 績效考核 」形式

正確方法:

我認識一位媽媽,她給孩子立規矩的形式就比較簡單,每天就給孩子規定了三個任務: 寫作業、閱讀、練字

其中,每完成一個任務就可以獲得不低于30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只要沒有違反或怠慢規矩就不會責罵

不過,這就需要家長具有超強的 自我情緒控制, 因為孩子很容易懶惰、拖拉,有時候不會完成任務、甚至 敷衍懈怠

這個時候想要孩子自己 遵守規矩、完成任務 ,就需要在尊重孩子選擇的基礎上,讓他們獨自承擔未完成任務的后果

如果您發現孩子在規矩之內故意觸碰底線,可以通過重新設定規矩來提醒孩子的自我責任感

第四個錯誤:

改變規矩來討好或內疚

有位媽媽,平時的工作特別忙,陪伴女兒的事情也很少很少

有一天,女兒西西吃飯前非要吃棒棒糖

看到西西那不太好的牙齒,她拒絕說「棒棒糖吃多了,小蟲子會在牙齒里大房子,每天吵吵鬧鬧根本就沒辦法休息了」

西西聽后沒有動容,反而大聲喧嘩「不要,不要,我就要吃棒棒糖」

媽媽想到平時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內疚之情便 油然而生 ,她沒有再阻止西西

有時候為了討好女兒,還會主動拿孩子最喜歡的棉花糖

當媽媽聽到西西說「我最喜歡媽媽」的時候,心里面就會覺得特別滿足

從心理、規矩、和教育角度來說,西西媽媽的做法是錯誤的,既然立了少吃、或不吃糖的規矩,那就要去認真執行

隨便因為討好或內疚來更改規矩,只會讓孩子 有空可鉆 ,以后不會把規矩當回事,也會 變本加厲 地藐視規矩、甚至故意和家長對著干

正確方法:

規矩是一種來自思想和行動上的綜合精神,既然打算立規矩、就要把秩序感維持好

孩子執行規矩的行動過程對家長來說是一個未知挑戰,很多家長一遇到孩子哭鬧就無助、惱怒、甚至妥協

其實,哭鬧是孩子試探爸爸媽媽對規矩態度的一種方式,如果孩子一哭鬧就無條件順從,就會被輕易抓住弱點并利用這種方式滿足自己

所以,制定規矩就要努力去維持秩序,只要是遵循孩子 自主意愿 的規矩,不管是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場合都不要輕易改變

哪怕孩子再怎麼哭鬧、試探或叛逆,家長要做的就是讓孩子對自己立下的規矩負責,這是 自我責任感 的鍛煉,也是 自控能力 的需求

此外,如果家長覺得虧欠了孩子,最需要的也是從情感和陪伴上彌補,而不是討好、和妥協

第五個錯誤:

規矩不一致時無所適從

女兒冬天想吃冰激凌,被媽媽拒絕了

孩子一臉不高興,被奶奶看在眼里很心疼

于是,奶奶就偷偷地買來冰激凌,還囑咐說「別告訴媽媽」

當天晚上,女兒拉肚子疼到哭…

得知是白天偷偷吃冰激凌后,媽媽很不開心,但為了避免家庭矛盾,也便沒有再說什麼

這樣的場景,在大多數三代同堂的 教育沖突中常常上演

尤其是當父母堅定要給孩子立規矩,而老人心疼護短、甚至公然用威嚴壓制時,規矩不一樣的內卷矛盾也會讓孩子 無所適從

很明顯,教育不統一、規矩不一致,是教育里最要不得的事情

不一致的想法會導致不和諧的家庭爭議,對 家庭教育、對 和諧共處都沒有好處

正確方法:

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決定,即便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有不同意見,也不能當著孩子的面爭議

此外,老人再疼愛孩子也不能私底下 自作主張,更不可囑咐孩子「不能告訴爸爸媽媽」,這是教育的原則問題

很多孩子 藐視規矩、公然挑釁父母、叛逆難管,又或者是 「不盯著」就不學習,其實多數都是源自一開始不一致的教育、不協調的親子關系

想要改變這樣錯誤的立規矩,家庭的和諧、規矩的統一是首要,教育心法就是:家長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又是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潛移默化影響

說到最后,關于正確立規矩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想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