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生了二胎后,我發現母愛根本不夠分,想要擺脫「偏心」太難了

文/蘭媽談育兒

有人說:「一碗水怎麼都端不平,手心手背始終也是不一樣的」

剛開始的時候還不怎麼理解這句話,甚至還天真地以為定力足夠、一碗水就可以端平

然而,等到為人父母之后才發現

一碗水怎麼也端不平這句話,多數是形容對2份或以上感情的劃分

尤其是家里面有2個孩子以上的家庭,那一碗水可就真的很難端平了

就比如前段時間到親戚家吃飯吧,因為姐姐還沒有放學,就暫時帶著妹妹先走了

結果一見面就有親戚問「怎麼不把姐姐一起帶著呢?姐姐要是知道妳們不帶她,肯定說妳偏心」

講真的,從內心是挺害怕這樣的問題

作為一個二胎媽媽呢,內心也時常有一種 愧疚感

今天覺得沒有照顧好姐姐的心情、明天可能又覺得沒有把妹妹照顧好

最無奈的想抓抓不住,還是 竭盡全力去平衡母愛,結果發現母愛根本就不夠分

因為,妳做得再好再多,孩子始終覺得 獨占爸爸媽媽的愛是最好的

01

堅持把養在身邊,可姐妹依然覺得偏心

自從生了二胎之后,為了公平起見,我堅持把兩個孩子養在身邊

妹妹剛出生時,襁褓里經常啼哭的妹妹,再加上整天為了「爭寵」而 花樣繁多的姐姐

總覺得每天都精力不足、也不知道哪一天就會倒下了

姥姥看到我每天那麼辛苦,多次勸說:

「讓爺爺奶奶把姐姐照顧著,妳一個照顧妹妹,就不會那麼辛苦了」

對于這樣的建議,我想都不想地拒絕了

我知道姥姥的提議是好意,但同時也擔心有了妹妹、姐姐會覺得拋棄了她

所以,在精力再疲憊、日子再苦的那段時間,我也從來都沒有想過「讓姐姐回老家跟爺爺奶奶生活」

日子呢,也就是那樣 周而復始地一天接著一天

隨著兩個姑娘都在慢慢長大,她們之間的矛盾和紛爭也在不斷愈烈

很多時候姐姐都生氣地 低吼著「我討厭妳們,妳們都喜歡妹妹,不喜歡我」

對于姐姐的這樣思想,我從內心覺得很是委屈

那些年

妹妹有的、姐姐不會少,甚至妹妹喝奶粉時姐姐也跟著喝奶粉

哄睡覺的時候更是左手抱一個、右手抱一個

再後來,等她們長大后基本上所有的東西都是雙份的

比如,顏色一樣、款式一樣、味道一樣、甚至連圖案和字體都一樣

已經做到如此 公平公正了,為什麼姐姐還總是覺得偏心呢?

從多次觀察了解中發現了3個隱藏端倪:

第一,每個孩子的理解均不同,對父母情感的消化更是如此

第二,父母會疲憊、可孩子對愛的需求只會越高,情感自然也不夠分

第三,每個孩子都希望獨占父愛、母愛,不完整的愛就很容易發展成偏心

如此看來,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很難將一碗水端平,就是屬于教育里比較正常的問題了

02

所謂的一摸一樣,可能會讓孩子更加委屈

有人說,兩個孩子做好一摸一樣就可以避免偏心這個問題了

其實,現實可未必如此

銷售部有個勤工儉學的女大學生小花講述了她的一段兒時經歷:

小花小時候,她的父母不管買什麼東西都是一摸一樣的

因為在父母的眼里,什麼東西都一樣才能 彰顯母愛和父愛的平等

一模一樣的衣服、一摸一樣的發卡、甚至一摸一樣的飲料和零食…

什麼東西都一模一樣的,聽上去是不是就覺得很公平呢?

可是,小花并不覺得開心、也不覺得父親和母親的行為就是 公平

她甚至覺得,父母這樣凡事都一摸一樣的行為就是在偏心

因為,小花最愛喝的是純牛奶、妹妹喜歡喝的是酸奶,母親每次都以「喝酸奶好」往家里整箱整箱地購買

所以,在小花的眼里就覺得母親就是 偏心妹妹,每次都買妹妹喜歡喝的

而所謂的一模一樣,也讓小花這個姐姐覺得特別委屈

每一次,母親給姐妹倆買一模一樣的衣服也是一樣體驗

同樣一件衣服,對妹妹來說是 喜愛、滿足、合適

但是對姐姐來說可能就是 被迫營業

因為母親特別喜歡大家夸贊「穿一摸一樣的,跟雙胞胎似的」

每一次,小花想要買不一樣的衣服時,也被母親一句「穿一樣衣服多好呀,大家都羨慕妳們是雙胞胎」給 截胡

而有著 敏感心理的小花為了不讓母親失望,也只能選擇默許,接受母親的安排

可是,這些所謂一模一樣的公平和父愛母愛,對她來說就是一份 心理負擔,尤其是穿一模一樣衣服站在眾人眼前時就很容易 產生對比,因為妹妹年紀較小、皮膚白皙,所以穿什麼衣服都顯得可愛,倆姐妹站在一起也永遠都是姐姐陪襯、妹妹成為眾人焦點。

這份一摸一樣產生的對比傷害也 不知不覺深入內心,并且成為了小花自卑、和不自信的一部分,哪怕是如今已經考上大學了,只要和妹妹站在一起就會覺得自卑,最怕親戚問的話也是「怎麼沒跟妹妹一樣考進一個學校」,仿佛哪里都有妹妹的身影、也仿佛姐姐永遠都是妹妹的陪襯…

聽著小花的一番回憶,我陷入了深思,同時也對二胎家庭的公平公正有了更 嚴謹的態度

畢竟,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包括他們的思想、喜好、需求、乃至對爸爸媽媽的愛

而想要做好公平公正的完全一樣,可以說,這幾乎是一個很難實現的話題,有的時候越糾結越容易陷入 焦慮,甚至還會把這種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而 偏不偏心、公不公平,其實都是源自于情感上體驗和感知,重視孩子情感上的需求、并 恰到好處地用心去愛孩子,這才是每一位父母真正關心、疼愛孩子的 必修課

所以,在二胎家庭里與其糾結如何把一碗水端平,不如用心去愛每一個孩子,當孩子的視覺不再 執著、狹窄時,他們的內心是富足、快樂、也是幸福的,而這類孩子也不出現抱怨父母偏心的負面情緒,因為富足內心的孩子是 積極樂觀、也是 懂得感恩的。

那麼,家長該如何做好這個「恰到好處」呢?請記住3件事:

第一

每個孩子喜好不同,不要什麼事都講究一樣

在以前,看到那些穿一摸一樣衣服的兄弟姐妹總覺得溫馨而羨慕

自己的兩個女兒,也曾有那麼一段時間穿一摸一樣的衣服、梳一摸一樣的辮子

有的時候甚至連吃的喝的都是一摸一樣,總覺得這樣的做法才能體現母愛的公平

可是,隨著兩個孩子慢慢有了自己的喜好和想法后,我很快便杜絕了這樣的習慣

一方面,是因為兩個孩子的身高差不大,姐姐的衣服很快就穿小了,把衣服扔了吧,可惜,不扔的話,妹妹明明天天穿不一樣的衣服,卻總委屈地說「穿來穿去就那麼幾件衣服」

另一方面,每個孩子的興趣愛好不同,姐姐今天可能想紅色衣服,妹妹可能想穿粉色,非要講究一摸一樣反而成為了興趣的絆腳石,也容易成為那個缺乏獨立、缺乏主見的孩子

所以,家長想要做到「恰到好處」就需要 針對性地愛孩子,了解每一個孩子的 需求、愛好,給予他們恰到好處的關愛和支持。

讓孩子生活在自己想要的生活里,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一切都在朝著孩子 屬意方向的成長和情感愛護,這才是真正深入內心的父愛母愛,也是體現父愛母愛偉大的直接詮釋。

第二

每個孩子優秀各異,不要只盯一個優點不放

很多家庭,之所以覺得生二胎之后母愛不夠分、一碗水端不平

都是因為,我們沒有充分地深入孩子的內心去感受他們的成長

這一點,作為二胎媽媽的我也未曾避免

曾經的某一天,姐姐和妹妹 一如既往地早起準備上學

當穿衣服、洗漱和梳頭髮等一系列行為都完成后

她們便 妳爭我搶地沖到門口穿鞋

結果,一向總是穿反鞋的妹妹終于穿對了

而姐姐呢,意外成為那個穿錯鞋的對象

當時,我也是想都沒想地批評了姐姐:

「都那麼大了,還把鞋穿反了,妳看看妹妹都能穿對,妳丟不丟人呀」

結果,姐姐就生氣地低吼著說出那句話:

「我討厭妳們,妳們都喜歡妹妹,不喜歡我」

這句話讓我很多天都感到意難平,也從中體驗到了 細節處理、語言影響的重要性

從那以后,我一改往日的缺陷,每次夸妹妹時會找一個姐姐的優點,每次夸姐姐時也會找一個妹妹的優點,妹妹犯錯時會引導姐姐去發現并指導錯誤,姐姐犯錯亦是如此

就那樣,要夸一起夸、有錯一起發現并解決,姐妹開始相親相愛不說,同時對偏心的指責也越來越少了。

第三

每個孩子行為不一,要耐心聽他們把話說完

經常聽到很多家長說:

「弟弟妹妹還小,妳要讓著他們」

「爸爸媽媽賺錢不容易,這次先給弟弟妹妹買,下一次再給妳買,好嗎」

其實,根本就沒有這個道理

弟弟妹妹是孩子,哥哥姐姐也是孩子

弟弟妹妹需要幫助,哥哥姐姐也需要幫助

只有用一樣的態度、一樣的行為去支持愛護,孩子內心才不會被偏心占據

有一次,哥哥文文正在玩弟弟浩浩的玩具

浩浩見到后立馬哭著鬧著去找媽媽告狀

媽媽聽到后,就把文文批評一頓「這麼大了還玩弟弟的玩具,又沒有好好寫作業吧?」

文文聽到后繼續低頭擺弄著玩具

媽媽大概見到文文沒有回應的態度也被激怒了,直接把玩具搶過來扔在地上

這一舉止過后,文文大聲叫好「現在好了,玩具根本就不用修了」

原來,文文只不過是看到浩浩的文具壞了,幫忙修玩具而已

意識到自己誤會了文文,媽媽也很快道歉并取得原諒

那一件事情后,文文和浩浩的媽媽也明白了,其實每一個孩子的行為和想法都是不一樣的,同一件事情在孩子的眼里是一個想法,在成年人的眼里又是另一個想法,而作為一位合格的父母,我們在下結論之前一定要充足地了解孩子。

至少,一定要耐心的聽他們把話說完!

總體來說,愛孩子就是認真去了解、傾聽他們,不管是一胎、二胎、還是三胎家庭,家長最需要做的就是「不同孩子不同愛法,不同孩子不同了解」,只有把孩子當成 獨一無二才能更好地走進他們的內心, 認真、傾聽、理解,當我們把這三點做好,相信孩子的內心就會富足而自信。

如此,孩子不就不會執著而視覺狹窄了嗎?偏心也就從內心、和情感得到根源釋懷了。

那麼,關于孩子一碗水端不平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

我是蘭媽,專注于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實例,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蘭媽談育兒一起學習共成長!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