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時有這4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沒出息,家長別不在意

「長大有出息」這五個字,是多數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為了孩子長大有出息,父母也做過很多努力,花費大把的時間和精力、金錢培養孩子。但是,說一句不好聽的話,不是所有孩子長大都能變得有出息,很多父母盼望孩子有出息,一開始就暗示著希望要落空了,只是父母自己不知道而已。

自古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講究一日三餐,吃飯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平庸也非常重要的事情。而教養,也是一種由內而外,讓人都感覺舒服的質量。可以肯定的說,養成良好的飯桌禮儀,保證孩子將來進入社會後事業成功的重要前提。

記得以前老人常說,孩子吃要有「吃相」,長輩沒動筷子不能先吃,有客人來的時候,年紀小的孩子不能上桌等等。

孩子在飯桌上的表現,決定了他未來的發展,家長千萬不要縱容。

其實從餐桌上孩子的幾種表現,就能看出來他長大後是否有出息,還是有一定關聯性的,家長要及時糾正。

1、愛吃「獨食」,不許別人碰大蝦

強強如今6歲了,即將進入小學,按理說應該懂禮了,可是在吃飯時仍然愛吃「獨食」。平時家裡人寵著,也沒覺得有什麼問題。

可是上次客人來訪,家長才意識到嚴重性。寶媽一位多年不見的大學室友來家中做客,寶媽準備了豐盛的宴席,雞鴨魚肉一應俱全。

強強一直愛吃蝦,每次都是他先吃,他吃夠了其他家人才夾,多年來已經形成習慣了。

但客人並不懂這套「規矩」,上來直接夾了一個大蝦,說嘗嘗老同學的手藝,寶媽還沒等回應呢,強強就喊了起來, 「快放下,那是我的!」

聞聽此言,客人楞了一下,隨後趕緊表示: 「其實我是給你夾的,既然你愛吃,說明媽媽手藝不錯!」寶爸和寶媽有些尷尬。

這頓飯客人吃得小心翼翼,再也沒有吃大蝦,就怕「護食」的強強再出什麼么蛾子。一頓精心準備的大餐,氣氛尷尬。

臨出門時寶媽邀請客人下次再來,誰知老同學卻脫口而出 「不用了」,早知如此,不如不見!

2、分析:吃獨食的娃,是以自我為中心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家庭的餐桌上食物也很豐富,其實孩子的選擇餘地很大。但就有一些孩子,在家長的寵溺下愛吃獨食,這其實是以自我為中心。

天長日久,孩子容易變得自私,情商也會低,等他長大了在社會上肯定要吃虧的,家長需及時修正。

3、還有這3種餐桌表現,長大後也多半沒出息

大吵大嚷:吃飯時經常上躥下跳,又吵又鬧,經常擾的家人不甯,在外就餐時也仿佛「竄天猴」,有的家長管不聽,有的乾脆不管。

這樣的孩子不分場合的胡鬧,只顧自己快樂,不顧及他人感受,情商也是很低的。

「甩臉子」:有的孩子對服務員呼來喝去,一點禮貌都沒有,還有的在家中吃飯經常說出一些不合時宜的話,比如去別人家做客吐槽飯菜不香,有的還直接摔筷子甩臉子。

就餐也是講究禮儀的,如果連這些基本的常識都不懂,未來也十分堪憂啊。

扒拉菜:孩子只挑自己喜歡的菜吃,就餐時不停地扒拉菜,挑肉絲、蝦仁吃;或者恰好相反,不管吃飯的有誰,自己不喜歡的就用筷子挑出去。

和這樣的熊孩子吃飯,估計沒幾個心情好的,時間長了別人都不愛和你吃飯,在人際交往上也會落於下風。

4、如何培養孩子的就餐禮儀?

① 吃飯前:飯前洗手,講究衛生,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讓其輔助父母擺放餐具。

② 吃飯時:家人到齊了再動筷子,注意坐姿,不大聲喧嘩,儘量不要發出聲音,不用筷子敲打碗碟,就近夾菜,喜歡的菜品離得遠可讓父母幫忙。

不隨意吐殘渣,不能邊玩邊吃,將嘴裡的東西咽下去後再說話,注意安全。

③ 吃飯後:可以鍛煉孩子擦桌子,收拾碗筷,養成自己動手的好習慣。

日常無小事,在細節上培養好,孩子的未來可以更有效。孩子還小,不懂什麼大不了的,家長可以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來改變孩子。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