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該不該擁有零花錢自由?到了一定年紀,如果不給可能會「偷」

文/蘭媽談育兒

有位媽媽曾說,孩子過了8歲以后,兜里就應該實現零花錢自由,如果家長還是管東管西,摳門地不愿意給零花錢,說不準孩子就會去「偷」

面對孩子偷錢這件事情,身為家長的妳們是如何看待的?是狠狠懲罰一頓、還是擔心孩子品行敗壞?

其實,孩子偷錢這件事不止是習慣、和行為不端,還有來自家庭教育方面的漏洞和缺陷

由三毛創作的散文《膽小鬼》,文長總共3500字,這是一篇描寫她兒時偷錢的故事

文章一開始并沒有直接說偷錢,只是在平淡地描述這件事情

第二部分,是以具體的神情動作充分地讓讀者感受到抽象的心理感受

第三部分,刻畫了偷錢之后的心理變化,整個人坐也不是、立也不是,好像是生病了一樣

其實,母親發現自己的錢少了一部分時并沒有懷疑三毛

而三毛 一念之差,偷拿了家里5塊錢之后也并沒有享受零花錢自由,而是從此開始了一段難受的心靈煎熬

經歷了拒絕脫衣服睡覺、沒有心思聽故事、不肯洗澡等一系列心理折磨后,三毛也終于放棄了占有這份偷來的零花錢

他把錢悄悄地放進墻壁和柜子的縫隙,然后暗示母親是風吹進夾縫的

三毛的故事告訴我們,偷錢的滋味并不好受,偷錢的本意也不是為了干壞事,而是滿足走路時兜里有幾個錢的充裕感

那一年,已經上小學三年級了,卻還從來沒有擁有過零花錢,過年的壓歲錢也不是給自己隨意支配的,大年三十放在枕頭底下睡一覺,然后過完年之后就要乖乖交給母親,他們說這錢是要存著將來上大學用的」

這便是年少無知里一念之差的「偷錢」動機—越是得不到的東西越是要想方設法得到

如三毛一樣,那段兒時有過「偷錢」 坐立不安的童年回憶,甚至一個許多人都有過的「出軌」經驗,在沒有講理、也沒有說教下,寓教化于詼諧之中的 耐人尋味,勾起了多少人的回憶?

孩子為什麼偷錢,我認為最應該反思的是家長

同事小芳曾告訴我,她13歲的時候有個好朋友過生日,問媽媽要零花錢給朋友買生日禮物被拒絕

最后錢沒要到,還被媽媽狠毒批評說「妳就是個吃里扒外的東西,妳媽過生日都沒見買禮物,朋友過生日就那麼上心」

可是,小芳已經跟朋友說了要買禮物這件事,在友情和得不到零花錢方面,小芳無奈選擇偷拿媽媽包里的一百塊錢

這件事被媽媽知道后,少不了一頓批評打罵,可比起語言和打罵的傷害,小芳最接受不了的就是媽媽當著外人面總說偷錢這件事,每一次也都會被傷得 體無完膚

而在小芳的心理活動層面,她偷錢的出發點是為了實現對友情的承諾,也并不是什麼殺人放火的不赦之罪,為什麼要當著外人的面把這件事說得那麼不堪、那麼難聽呢

大概也因為從小有過這樣一段 「不光彩」的經歷,小芳長大后特別 敏感,尤其是和錢有關的事情都顯得 局促不安

兒時經常聽大人說「小時候偷針,長大后偷針」,也一直覺得偷東西這件事很丟人

可真正體會過兜里空空,舔著臉問父母要零花錢還給無情拒絕批評后,那種失落、和得不到某些東西的 執念,就會化作一股自卑、甚至是偷錢后坐立不安的痛苦心理

孩子「偷錢」并沒有我想象中那麼 行為不端、品行不良,很多時候最應該反思的是父母自己

作為家長,他們總覺得每天 衣食無憂,但凡是用的、吃的、和需要的,家里面都 應有盡有,所以孩子也不需要錢

可是,他們卻忘記了,即便是小孩子也有自己的需求,他們有自己的 興趣愛好、交友圈子,也有自己的消費需求

如果這些都無法自己做主,那麼孩子將來到了社會上,又該如何獨立應對更多選擇、和消費需求呢

每一個「偷錢」的孩子背后,其實都有一份不愿意被揭起的傷疤

有個男孩,平時就比較乖順膽小

上學后因為不想被欺負挨打,就回家偷錢「討好」同學

這件事情被媽媽知道后,不僅沒有得到理解和安慰,反而還 批評說「這麼大了還被欺負,真的太丟人了」

從那以后,男孩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和同學之間也保持距離,尤其是面對那些經常欺負他的同學,連上個廁所都要繞上十幾分鐘路程

而那種蘊藏在骨子里的懦弱和膽小,也將是男孩成長里最大的痛,或許將來還需要一生去治愈

還有一個女孩,小時候家庭條件并不是很好

每次在學校看到同學拿錢買文具、買零食后,心里面就特別羨慕

有一次,同學送給她一袋零食,捂了一天舍不得吃

回到家后本來打算和媽媽分享著吃,沒想到媽媽先發現了那袋零食,并冤枉女孩偷東西

女孩關上房門哭了很久很久,從此不再思念零食,也不再貪戀零花錢自由,因為她知道,即便是問媽媽要了、也不會給,甚至還會被 劈頭蓋臉一頓罵

再後來,女孩長大能掙錢后,依然不會買零食吃、買喜歡的衣服,每個月掙的錢除了交給媽媽攢著,也不知道干什麼、該怎麼花

大家都說女孩是一個「媽寶女」,我卻看到了她的無助和悲傷,因為兒時「不讓花錢」,所以長大后也「不會花錢」,這種童年傷疤是需要一生去治愈的

而關于孩子小時候偷錢這個話題,我還采訪了身邊一些朋友,結果發現,大多數孩子小時候都有「偷錢」的經歷,但最終也都順利成長,并且成年之后的品行發展也沒有問題

可見,孩子「偷錢」是一個比較尋常的問題,家長與其談之色變,不如多反思自己,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意識

當孩子能夠獨自、且健康擁有零花錢自由時,這些不好的品行自然會近朱者赤了

既然我們已經了解孩子零花錢自由的重要性,那該怎樣擁有零花錢自由,家長又該做些什麼呢?

第一,給孩子一些時間、多一些寬容

12歲女兒看上了一塊漂亮的手表,她和8歲弟弟從媽媽的包里拿了200元錢

他們一人一半,各得了100元錢

媽媽發現錢包里少了200元錢,并沒有鬧得人盡皆知,而是用她的寬容、和多給孩子一些時間,機智將孩子從錯誤邊緣拉回來

晚飯的時候,媽媽對兩個孩子說:

「真是奇怪了,今天我哪兒也沒去,錢包少了200塊錢,難道是家里遭賊了嗎?如果明天還是沒有找到那200元錢,我覺得應該讓警察來查查怎麼回事」

姐姐比較膽小,趁著媽媽洗碗的功夫把她的那100塊錢悄悄放進錢包

到了第二天,媽媽又對兩個孩子說:

「看來,妳媽媽真是老糊涂了,昨天錢包里其實就少了100塊錢,我感覺家里應該不是遭賊了,可能是媽媽大意,不小心把錢放到哪里了,如果妳們發現了,記得告訴媽媽哦」

到了下午,在弟弟的示意下,母子兩個人在放錢包的柜子夾層里發現了100塊錢

自此,丟錢的事情到這里也結束了,而姐弟倆再也沒有「偷錢」想法,因為他們有個 善解人意、懂得給孩子時間的寬容媽媽,即便是有 物質需求也可以直接說給媽媽聽

所以,孩子擁有零花錢自由的第一步,就是家長多給孩子一些時間慢慢長大,即便是做錯了事情,也要用寬容的態度把孩子從 犯錯邊緣拉回來

第二,注意傾聽孩子的「零花錢」需求

每一個孩子「偷錢」都有一個犯錯的動機,他們的動機是什麼呢?

很簡單,那就是有某某方面的物質需求

可能是喜歡某件東西、可能是友誼饋贈、也可能是受到欺凌或威脅……

總而言之,不管孩子是處于哪種原因而「偷錢」,家長要做的就是注意 了解傾聽

畢竟,人非圣賢、誰能無過?每一個孩子的本性也不壞,家長如何引導、孩子就會如何發展

打個比方:孩子擁有零花錢自由后就開始 鋪張浪費,尤其是同學有的東西自己必須也要有

而這種過度消費的 虛榮心作祟,身為家長肯定是不能繼續放任的

此時,對于孩子的零花錢自由方式也需要改變了,除了春節的壓歲錢紅包,孩子的每一分零花錢都應該要付出對應的勞作

比如,撿瓶子、賣紙盒,又或者假期兼職打工,以自己的體力、勞動和智慧換取零花錢

每一份賺取的零花錢都會給孩子帶來濃濃的成就感,最重要的是體驗了金錢的 來之不易后,孩子才能真正學會 珍惜

第三,幫助孩子建立「錢生錢」的理財智慧

零花錢自由是培養孩子獨立成長的第一步

但孩子畢竟又太小,完全擁有零花錢很容易鋪張浪費、養成叛逆的虛榮心

并且,來得太容易的零花錢自由,也會讓孩子體會不到金錢價值、和掙錢不易

這也是大多數家長不愿意太早給孩子零花錢的原因

那在零花錢自由、和正確消費方面,有沒有什麼兩全的辦法可以中和呢?家長的態度就決定著孩子的習慣和性格

怎樣讓孩子真正擁有零花錢自由 自由的本質就是獨立

當孩子有了金錢意志,知道拿錢可以買東西,超過商品價格的金額數量還需要找錢時,就是培養孩子 理財能力的最佳時機

如果讓孩子自己賺取零花錢是為了 體驗金錢、珍惜金錢,那麼理財能力就是真正擁有零花錢自由里的 智慧力量

比如,為了避免孩子陷入 虛榮迷惑里的鋪張浪費,家長可以采取「錢生錢」的理財智慧,鼓勵孩子把家長當成隨時存儲的銀行

其中,大金額的數目可以疊加成定期存款,到期后才能取錢、并可以獲得對應的存錢利率

這種「錢生錢」的理財智慧,可以避免孩子「視金錢如糞土」的公子哥性格,而爸爸媽媽也可以如銀行一樣把閑置的錢款用在有價值的事情上

這種和孩子之間達成彼此雙利,又有彼此共同牽連的「錢生錢」理財智慧,同樣也是家長的一份教育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