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媽是我的仇人」,因為他們永遠要把我的自尊心踩在腳下

某乎上有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們生兒育女到底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傳宗接代、老有所依?還是實現自己未曾實現的夢想?又或者希望孩子成為妳所希望的那種人?

對此問題,每位父母的回答都不同…

其中,有兩種回答熱度很高

第一種:「因為一個愛字,有了孩子,我們又重新再活了一次」

第二種:「為了欣賞與付出,有機會陪孩子在這個美麗的世界上同行一段」

確實如此,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也許就像是弓與箭

拉弓射箭的過程,不求回報,更不用追求完美、替父母爭臉

愛出者愛返,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也應該是付出無所求

當我們牟足了勁兒將弓彎曲,想讓箭發射得又遠又快的同時

只需要看著它飛向遠方,含淚帶著祝福和期望即可,不用追

曾經的曾經,也有人問我「成功的家庭教育是什麼」

我認為,成功的家庭教育,向來都是來自于父母對孩子的深入理解,尊重和理解他們

「我的爸媽是我的仇人」,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就是這樣產生的

有一位男孩,大學聯考后跳樓,留下了簡短的幾句遺言:「我死后,尸體要麼燒了、要麼扔了,就是不能把我帶回家」

當時就覺得匪夷所思,到底是什麼樣的深仇大恨,才讓男孩帶著如此大的怨氣離開人世?

了解之后,確實沒有

原來,男孩只不過是受不了父母的語言暴力

憑著 不懈努力,考上市重點高中,重點學校的學霸一抓一大把,學習競爭也特別激烈

第一次考試的時候好不容易拼出全年級第56名,可父母卻批評說「送妳上最好的學校,妳怎麼才考了56名,太不爭氣了」

那一次,男孩把自己關到房間里不愿意出門,兩天沒吃飯

其實,像這樣的 語言暴力對男孩來說簡直就是家常便飯,有時候還會直接挨頓狠揍

對于男孩來說,生前就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死后更不愿意回到那個所謂的家

正當大家都惋惜美好生命就此逝去時,父母還滿是無辜地說「我們也沒有做什麼呀」

其實呀,家庭教育里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向來都是這樣產生的

明明沒有做什麼,卻把孩子傷得 遍體鱗傷,這就是長期謾罵和諷刺對孩子造成的 心理傷害

「我的爸媽是我的仇人」,這是一位女孩對她父母的評價

她說,一次考試沒考好,父母能罵她好幾年

她還說,大學聯考落榜后,父母罵她「連本科都考不上,妳還能有點什麼用,真讓我們丟人現眼」

這些說出來傷人心的話,真的是為人父母者能對自己孩子說的話嗎?

這一次,我了解了很多語言暴力、又采訪了一些相同經歷的實例,最后發現孩子最害怕被批評的4個時候,所造成的傷害甚至需要用一生去治愈

妳知道什麼時候孩子最怕批評嗎?有4個情節再生氣也不要語言暴力:

01

當孩子傷心的時候

9歲樂樂,一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都會哭鼻子

比如,和伙伴們一起玩游戲、合奏曲子、或者跳舞的時候,一旦沒有跟上節奏就會氣得跳腳,甚至委屈大哭

媽媽得知后,為了幫助樂樂從這份脆弱的 挫敗感走出來,她總是 習慣性地安慰說「沒關系」

可是,樂樂對媽媽的這份安慰似乎并沒有想象中的效果,媽媽該如何幫助樂樂走出挫敗感呢?

我認為,安慰孩子或許可以適當減輕孩子的挫敗感,可實際上,挫敗感也是孩子學會接受和面對的一次成長

當孩子的挫敗感不是出自于道德上的對錯時,就應該讓孩子坦然地接受生活的各種不如意,比如做的事情不如其他人,又或者不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他…

當孩子傷心時,他們的內心本來就存在自卑、自責、甚至害怕,為了幫助孩子走出挫敗感,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揭短、不批評

比如,簡單安慰孩子之后,引導孩子細心觀察,去發現伙伴是如何把這件事情做得更好

在接受和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也請記住,永遠不要指望孩子能避免競爭,更不要想著教導孩子清一色地別和他人競爭

其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育、示范、引導和經驗之談,亦是如此,正確示范處理困難的方法,是對孩子從傷心成長至堅強積極的最好教導

02

很多人在場的時候

3歲果果剛上幼兒園小班時,特別喜歡上幼兒園,老師們也非常不錯

可是,果果的幼兒園老師最近卻反映說「果果這孩子哪里都好,就是不能說,只是說一句就哇哇大哭,自尊心太強了,以后怕是容易吃虧」

媽媽聽到老師的反映后,剛出幼兒園門口就當眾批評孩子

果果聽到媽媽的批評情緒也特別低落,低著頭不愿意說話,到了第二天說什麼也不愿意起床去幼兒園了

起初,媽媽還以為是果果在幼兒園受到了欺負,對此還專門找到老師了解情況

老師呢,也注意了很長一段時間,發現果果在幼兒園并沒有和同伴發生不愉快的事情

這是怎麼回事呢?果果為什麼突然不愿意去幼兒園上學了?

老師看著情緒低落的果果,蹲下身子溫柔地和孩子聊起了天

原來,果果不愿意上幼兒園的原因,是媽媽的當眾批評讓她覺得很沒有面子,特別害怕同學會嘲笑她

後來,老師把了解到的情況告訴了果果媽,在 忠言逆耳的勸導下,媽媽一改往日的形象,她不僅跟果果道歉不該當眾批評,很多人在場的時候也會鼓勵孩子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其實呀,每一個孩子都渴望得到贊美和認可,每個人也都害怕被 批評否決,健康的教育需要在健康的語言中產生

請記住,從今天開始,不管遇到什麼樣的事情都不要當眾批評孩子,為孩子保留自尊、和尊重,這才是每一位父母最應該為孩子做的事情

03

當孩子知錯的時候

上小學三年級的悠悠,平時難免會因為拖拉磨蹭、淘氣叛逆而受到批評

以前受到批評的時候,悠悠都會生氣地扔東西來發泄自己的不滿,也正因為這一動作,也導致會得到更多的批評

有一次,悠悠扔東西被媽媽揍一頓后,生氣地朝著媽媽的手背狠狠地咬上一口

看著悠悠眼里透露著的怒氣,媽媽一時間不知道如何是好,而孩子的情緒發泄,也讓這位老母親憤怒里透露著苦惱

孩子的成長就如同播種的一粒種子,哪有不遇到干旱缺水和生存危機呢

很顯然,成長路上不受到一點委屈是不可能的,那我們該如何幫助孩子排解批評過后的難過呢

聽完悠悠對她媽媽的評價后,我似乎明白了一些

悠悠說「我媽真討厭,每天嘮叨個沒完,明明都已經知道錯了,還在那不停地翻舊賬,搞得我一點上進的欲望都沒有」

原來,父母的語言影響對孩子的成長如此重要

如果孩子已經對父母的情感到了泄憤、厭棄的地步,那就說明家長的批評過頭了,尤其是孩子已經知錯的情況下,過度批評只會讓孩子喪失更多信心

很多時候,家長或許覺得自己的批評指導沒有問題,其實最應該做的就是讓孩子在反映里檢討、找到答案

從現在開始,嘗試改變對孩子講話的方式

如果溫和客氣的語言對孩子不管用,可以試試規則語言的力量

比如,孩子當前不愿意收拾凌亂的房間,那麼我們就為孩子制定規則「如果不能把房間收拾好,就不可以出去玩,直到把自己份內的事情做好」

反其道而行之,與其揪住錯誤不放,不如在規則中讓孩子慢慢養成好習慣,直到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也請記住,當溫和的說教沒有效果時,并不代表我們就可以用激勵語言去傷害孩子

04

當孩子高興的時候

批評的初衷是希望孩子可以認識錯誤,且成長得更好

其實,如果我們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會發現問題就沒有那麼復雜了

有一次,我出門上班的時候比較著急,沒有照顧到女兒的情緒

那天,她拿著100分試卷給我看,而我也只是急匆匆地掃了一眼

大概是沒有得到認可的回應,所以女兒的情緒特別低落

後來聽奶奶說,孩子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哭了很久很久,并且到了晚飯的時間還賭氣不吃

當時還覺得女兒太嬌氣了,不就是沒有贊美和回應嘛,有必要搞出那麼大的動靜嗎

可轉念一想,當我握著手里簽約的大單子,同樣渴望贊美時,一瞬間什麼都明白了

孩子把滿分試卷拿給父母分享,不僅僅是為了邀功獲得夸贊,而是希望把勝利的果實分享給最愛的人,那一份榮耀、也是一份幸福感

很明顯,孩子高興的時候向父母分享某件事時,他們渴望得到的就是回應

這個時候認真去回應孩子的情感和分享,或者多創造一些溝通話題,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會更容易拉近距離,

比如:「這件事有點難度,妳是怎麼做到的」,這句話給孩子帶來的,正是屬于精神和心靈上的認可

親子溝通和相處技巧,其實也重不在方法,而是在于觀察了解,當我們足夠了解孩子,或者孩子愿意和父母分享時,這便是優勢

那麼,關于父母的語言教育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