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覺得迷茫,不妨看看村上春樹的「3條人生哲學」
「成長,是忘掉年齡;老去,是失去少年心氣。」
村上春樹,他是作家,是文學家,是跑者,還是*吧老闆。
到底哪一個才是他最真實的身份?
每一個都是。
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人生的很多可能性。
從他那裡,我學到了很多人生哲學:
孤獨:一種普遍的人生狀態
孤獨大概是人類的普遍生存狀態。畢竟,我們終究只是一個人,獨自活在世間。
村上孤獨,但他喜歡孤獨。
所以你會看到,他在《且聽風吟》中說:
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徹頭徹尾的絕望。
和日本其他的現代文學家不同,他的小說裡沒有因為孤獨而厭世自盡的。
因為他完全接受生活中的孤獨,就像他接受春夏秋冬一樣自然。
他筆下的人物,大多是:
一個不介意孤獨的主角,樂滋滋的過著自己的日子,也不以此為傲。
的確,孤獨就是生活的常態。
嬰兒時期,孤獨是嗷嗷大哭的時候,媽媽沒有及時趕來;
兒童時期,孤獨是大人們都在睡午覺,而你睜著眼睛屬羊;
少年時期,孤獨是別人成群結隊,你不知道要和誰一起結伴;
長大之後,孤獨是你明明好累,卻要對父母說,沒事。對妻子說:有我在。對孩子說:你別管。
孤獨嗎?真的很孤獨。
但是回頭看看:
小時候,爸媽不可能二十四小時圍著你;
同學們也都是孩子,關照不了你;
長大了,各自都有要承擔的事情,孩子有孩子的累,父母有父母的苦,他們不也是時時在對你說著「沒事」嗎?
有多少孤獨的苦,其實是不滿足?
孤獨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得到一定會失去,活著就一定會孤獨。
金錢:做自己喜歡的事
就算沒有錢,一直在做自己喜歡的事,也是幸福的。
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一書中,寫道村上春樹突然決定寫小說的情形:
我還清晰地記得那晴朗的天空,剛剛恢復了綠色的草坪的觸感,以及棒球發出的悅耳聲響。
在那一刻,有什麼東西靜靜地從天空中飄然落下,我明白無誤地接受了它。
這一年,他29歲了。
如果是現在,大概會有很多人勸他,「找一份穩定工作,年紀不小了。」、「別做夢了。」
但是村上伸出手,穩穩當當的接住了當下的那個瞬間。
他明白,很多事情要放手去做,就像他當年為了聽爵士樂而開*館一樣。
村上說,自己人生有兩次轉變,一次是從酒館老闆變成作家,一次是從作家變成跑者。
一次需要勇氣,一次需要毅力。
有多少人能有這份勇氣?有個朋友對我說,我想去學花藝。這是我從小以來的夢想。我說那你去啊。
他說:「可是,我都這把年紀了......」
我想了想,告訴他,那你還是別去了。
如果你猶豫,那你就真的不適合去追求點什麼。
人生的每一次改變都是冒險。每一次冒險的退縮,都是一次遺憾。
年輕:忘掉歲數這件事
一個人只要持有上進的欲望,基本就一直處于「年輕」的狀態中。
前兩天碰到一個小孩(00後),稱自己為「未老先衰」。
我不知道他所謂的「衰」是基于哪方面的判斷,但我也沒問,只是笑。
我不反駁他,是因為衰老從很大程度上真的是基于「心理層面「。
很多人活了幾十年,開始學哲學,玩衝浪,去跑步;
也有很多人,明明正值青春,硬要把自己變得老氣橫秋,對一切都沒興趣,寧願窩在房間裡睡個天昏地暗。
成長,是忘掉年齡。老去,是失去少年心氣。
村上春樹生于1949年,如今依舊保持著罕見的「少年感」。 他每天跑步、吃飯、看書、睡覺、聽音樂,日復一日。
他把自己寫進諾貝爾(雖然沒獲獎),把跑步變成一種人生圖騰。把爵士樂變成生命。
他雖然活到了相當的年紀,卻從來沒有放棄過對新事物的追求。不斷奔跑的他,永遠都是18歲。
正如村上所說:你一定也不願意變成那樣的大人吧,認清現實與放棄完全是不同的兩樣東西。
真正的成年人,是忘記年齡,但是記得你是誰。
村上的30歲,其實和我們的30歲一樣焦慮。
但是相信我,這是一個不斷焦慮,但是會不斷變好的年紀。
只要你還充滿希望,只要你還在認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