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意間發現女兒的「秘密」,也意識到,無效友誼要讓孩子早遠離

文/蘭媽談育兒

我無意間發現了女兒的一個「秘密」

最近幾天,大女兒一直帶著妹妹玩「寵物和主人」的游戲

姐姐當主人,妹妹就是那個 唯命是從的」寵物」

玩游戲的過程中,妹妹也只能聽從、不可以反抗,否則就會被 警告「不聽話,我再也不跟妳玩了」

為了可以繼續跟姐姐一起玩,妹妹甚至像奴隸一樣跪在地上聽從吩咐…

看著越玩越過分的游戲,我忍不住叫停了姐姐接下來的動作

沒想到,姐姐告訴我「平時在學校就是這麼玩的,寵物就是要聽主人的話」

原來,姐姐在學校的課間時間經常和同學玩「寵物和主人」的游戲

姐姐經常扮演的就是聽從吩咐的「寵物」,要聽話、要溫順、還要會撒嬌

比如,同學說渴了,就要立刻把水遞到跟前,并說一句台詞「親愛的主人殿下,水已備好,請品嘗」

聽完姐姐的描述,我當時就覺得有些 不可思議,難道現在的孩子都喜歡「找虐」嗎?

可能也有些家長覺得「這就是孩子們之間玩玩游戲,沒必要大驚小怪」,但游戲的本質應該是帶來快樂、創造更多社交價值

如果游戲偏離了軌道,是一種貶低性、利用性、威脅性心理,并且還具有攻擊性、或傷害[性.行.為],那麼就要及時收手和整治了

為什麼孩子會容易陷入不健康的「卑微友誼」?

首先,孩子年齡比較小,無懼無畏的天真,讓他們覺得被虐也是一種好玩

其次,孩子渴望交朋友,害怕被孤立,只能選擇無條件地順從別人

最后,孩子比較重感情,特別喜歡一個朋友時就不想失去,就會通過妥協挽留

在孩子的友誼成長發展里,比起玩「寵物和貓」的游戲,我更怕的是孩子把這種行為當成一種習慣

如果孩子從小在友誼里就表現得百分百順從,這種意志和行為一旦深根,將來與人相處就會受到很大影響

兩年前,河北邯鄲的11歲男孩航航,因為玩游戲入迷,帶著妹妹從16米高的樓房 一躍而下

原來,航航趁著父母出攤、自己需要用手機上網課的時間沉迷上玩游戲,并且對游戲里的「飛行」、和「復活」特別感興趣

為了體驗「飛行」感覺、驗證能不能「復活」,天真的航航帶著妹妹從4樓跳躍,兩個孩子身體因此遭受多處骨折,男孩的頭部還出現水腫

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幸運的是樓層不是特別高,兩個孩子也脫離生命危險

可這件事也告訴我們,孩子終究是孩子,他們甚至分不清游戲、和現實世界,健康的成長環境、和教育方法,這便是家長監護的主要任務

同樣的道理,同學之間如果存在「不合理、不健康」的玩耍、哪怕玩游戲也不可以

要知道,在「不平等」的游戲規則下,「寵物」永遠是那個卑微的對象,而不敢說、不敢忤逆的真正原因,其實就是強勢同學用「不跟妳玩」的孤立去威脅

如果從健康社交的友誼發展來說,年齡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毒友誼」傷害,可能為了友誼卑微到失去自己,也可能自此不敢再信任:害怕、排斥、甚至拒絕與人溝通

因此,不管從哪方面來分析,孩子的友誼、和社交發展都需要家長的把關和指導,尤其是無效的「毒友誼」還不如不交

那麼,家長該如何幫助孩子遠離無效社交呢?建議從以下兩點讓孩子正確認識友誼

第一:朋友之間是相互欣賞、尊重的,不需要特意改變

所謂的友誼,就是彼此之間的相互欣賞、和尊重,兩個人能親近到無話不談,也可以共患難、同享福

放假前的一個星期,女兒問我要10元錢買文具,因為沒有零錢的原因,直接給了20元錢

結果,這個小丫頭拿20元錢買了雙份文具,還有一份文具送給了她的同桌

當時介于女兒和同桌的相處、以及友誼欲保護,并沒有多說什麼

可是從那以后,女兒 隔三差五就回家要錢,今個是買作業本,明個是買橡皮擦

慢慢地,我也發現了不對勁的地方,哪有一天用一個作業本、一天用一個橡皮擦的

于是,我開始追問女兒回家要錢的真正緣由

幾番交流下來,她告訴我「是同桌讓我給她買東西」

對此,我告訴女兒:「那妳為什麼不拒絕呢,同桌需要買東西,應該回家問她的爸爸媽媽拿錢買」

女兒聽后委屈地解釋說「同桌告訴我,如果不給他買xx,就不跟我說話了,還總說我摳門,不愿意跟我做同桌了」

當時,我忍著怒火問「那同桌有沒有經常送妳禮物呢」

女兒告訴我:「沒有,她從來不送我東西,有一次問她借橡皮擦,還讓我滾一邊去」

那一刻,我覺得有些愧疚,以前經常教導女兒要懂得分享,分享可以使人快樂

可我卻忘記教會女兒面對「無效社交」時要知道說:No

為了幫助女兒建立正確的友誼觀,我明確告訴她:

「真正的友誼就是相互欣賞、尊重的,妳的東西有自己的物品權,送給同桌是情誼,不給也是理所當然,妳就是妳,不需要為了誰而特意去改變」

「如果同桌只是每天向妳索取、威脅和利誘,在妳有需求的時候卻在一旁看熱鬧,那這樣的同桌不要也罷,妳會適合更好的同學做妳同桌」

「如果還有同學經常讓妳買東西,請記得,妳可以借給他們使用,但前提是需要保護好物品,并且用完后要及時歸還,如果同學只是想要買的話,就需要回家向自己的爸爸媽媽要錢買」

後來,沒過幾個星期,女兒就換了新同桌,她回家興奮地告訴我「新同桌很好,送給我橡皮擦,還教我寫作業」

同學或朋友之間送禮物,這本來是應該得到支持和尊重的事情,但如果送禮物變成了單向的索取、和利用,就需要得到及時止停

其實,友誼就像是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爭搶一個玩具,懂得分享、也要懂得拒絕,擁有屬于自己的物品權、還要保持對他人的慷慨分享

第二:誰都希望擁有一段長久的友誼,但必須是健康的

剛得知大女兒在外面淪落成同學的「寵物」時,心里面是特別生氣的

也特別想知道,為什麼平時在家特別 囂張跋扈的性格,到了外面就卑微地為同學 馬首是瞻

其實呀,原因很簡單

孩子在家里面可以得到 安全感,在相對于 輕松安逸的環境下,自然是 隨心所欲地釋放自己

而孩子在外面又是比較獨立、甚至孤獨的,尤其是年齡比較小的孩子,渴望交到更多朋友,也特別不希望被伙伴們孤立,以至于很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為了避免孩子陷入「毒友誼」傷害,我給女兒講了一個故事:

小麗和靜靜,是某大學的同一個班學生,她們是同桌、又是一個宿舍的好朋友

這樣的緣分,對于比較重感情的靜靜來說,似乎就是命中注定了

靜靜的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平時在學校也沒有其他朋友,所以對這份友誼的包容、和付出都比較強

小麗和靜靜的性格大不相同,這是一個玩得嗨、經常出入酒吧的狂野性格

沒錢就找靜靜借錢(只借不還),喝水讓遞到手邊、吃飯讓打包帶到宿舍,甚至穿臟的襪子和衣服都丟給靜靜…

也有同學勸過靜靜:「妳跟小麗不是一個世界的人,早點遠離才能免受傷害」

可靜靜卻不這麼認為,她覺得「小麗就是喜歡使喚人,也沒什麼,朋友之間就是應該包容理解」

而經常出入酒吧、高檔消費場所的小麗,除了套路靜靜的那點生活費,在外面還借了很多錢

最后,還不起錢的時候還誆騙靜靜回家偷錢,心地善良、又沒什麼主見的靜靜,也被朋友幾句話的哭訴打動

殊不知,靜靜回家偷偷拿走的那一部分錢,正是生病奶奶的救命錢

當靜靜得知緣由,跑去要求還錢時,沒想到小麗開始翻臉不認人,并表示「這是妳自愿給的,憑什麼要還」

多年來的忍讓、包容、和委屈,也在那一刻徹底爆發,她告訴小麗:「從今以后,我們不再是好朋友」

小麗和靜靜的友誼,其實就是不健康的索取、和傷害

面對不健康的友誼,我也明確告訴女兒:

「友誼就是禮尚往來,妳送給朋友禮物,朋友不需要非得還禮,但一定要懂得感恩和珍惜,如果對方只是利用,企圖從妳身上撈到好處,這樣的友誼就不是真正朋友,也不需要因為滿足不了對方而感到內疚、和悲傷」

也請記得告訴孩子,正確的友誼是健康的、快樂的,也是相互吸引、尊重和珍惜的,我們不需要為了誰而改變,也不用以「討好」別人而獲得友誼!

用戶評論